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7日言論版文章:美國人經常講美國這個國家很好理解,政治上是民主制度,經濟上是市場經濟。中國這個國家政治上是文明型國家,經濟上是混合型經濟。文明型國家這個概念是一個事實陳述,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一些古老的文明確實是消滅了消失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甚至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希臘文明中斷了,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兩千多年延續下來的文明和現代國家形態結合在一起的國家就是中國,這是很重要的事實陳述。這意味著像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型的國家具有超強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有時候不是我們想要中國特色,你這樣一種文明型國家傳統不想要都會有中國特色,關鍵是我們不要用中國特色來妨礙我們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是應該利用中國特色來吸納別人的長處。我提出的觀點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從更宏觀更大的總體角度把握中國國家的發展,以及中國發展模式的特點。中國文明型國家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大型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淀,這四個方面都是“超”字,所以中國很與眾不同,所以中國的崛起會震撼世界,四個中華文明的超級因素規范了中國發展道路或者中國模式的獨特性。剛才聽到趙主任很精彩的演講,他說中國模式或者中國案例,我說中國模式下面有成百上千個案例,但是也是一種內容不同的表述方法。
我自己把中國模式概括為八個特點,也就是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我想這些特點的基礎都是中華文明特別是剛才講到的四個超級因素,過去30多年中也有人曾經嘗試著跳出這些特點,但最后在實踐中又被拉回來,可謂萬變不離其宗,追求其原因大概就是文明型國家的超強基因帶來一些規范,一旦我們違反了這些規范我們的發展就要受到挫折。時間有限,我著重從文明型國家角度談中國模式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實踐理性,一個是混合經濟。
中國人的實踐理性傳統源遠流長,這和中國人入世的文化有關,世俗的文化有關。我們都一般說哲學關心的是兩個問題,一個叫是什么,市場經濟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人權是什么,存在論。一個是規范論,應該是什么,市場經濟應該是什么,民主應該是什么。但中國哲學很長的獨特特點,去做,去實踐,去實驗,去格物,從這個過程當中來做出價值判斷。在中國歷史上,從秦漢時期開始就有很長的民實論,民有待于實,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到西方哲學指導下的改革在東歐也好在俄羅斯也好在中亞也好,它的特點往往從修憲開始,修改有關的法律條文,最后再變成星斗。而中國的改革模式從一開始都是從實驗開始,比較成功的進行推廣,然后再修改一些法律條文,最終如果必要的話進行修憲。中國這種實踐理性以及不斷試錯的方法使我們避免一些大的政治和經濟限制,特別避免了休克療法,避免了全盤私有化,避免了金融危機,避免了西方民主忽悠可能會帶來的國家解體。
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混合經濟,它是市場經濟學和人本經濟學的混合,是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結合,是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分工與結合,中國傳統上的經濟學嚴格地講是一種人本經濟學,它不是以追求最高利潤為目的,而是滿足百姓的民生,我們今天講的以人為本、小康讓老百姓滿意等等,這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光是人本經濟學我們競爭不過世界上的其它對手,過去三十年我們引進了西方的市場經濟學,應該說這兩者結合使我們的模式比較有競爭力。有一些經濟學家、一些理論專家,他們總是迷信西方所謂教科書上的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完全競爭的市場。不久前到德國,德國朋友跟我講了一個笑話,默克爾問德國經濟學家,為什么德國沒有一流的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安慰他說,有一流的經濟學家就沒有一流的經濟。過去三十年里中國取得的成就比其它的發展中國家的成績加在一起還要大,因為世界上70%的貧困是在中國消除的,跟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過去30年的成績比他們加在一起還要大,我們的經濟規模總體上增加了16—18倍,東歐是1倍,跟美國比也是可以比的,中國已經形成三億人口左右的準發達國家板塊,這個板塊是可以叫板許多西方國家的,今天的上海在很多方面硬件軟件確實超過了紐約。
總體上看,我們力求發揮市場經濟支配資源的高效,同時也確保我們社會主義宏觀整個的長處,同時拒絕市場教條主義,我們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因為我們有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國情,所以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都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動可以追溯到當年王安石的改革,可以追溯到毛澤東主席提倡的兩條腿走路,政府作為經濟發動機的做法也有它的缺陷,政府的邊界應該怎么界定,但是這些界定可以在今后的實踐當中得到修正。再比如說有人認為土地要素應該徹底市場化,國家應該放棄對土地的控制權,這才叫市場經濟。但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們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結果不僅僅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進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市場,形成世界最大的鐵路網,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實現了普遍高于發達國家的住房自有率,不管土地制度存在多少問題,但是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逐步解決的。中國模式是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四個超級因素都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優勢,我們有世界上最充沛的勞動力資源,潛在的市場,有其它國家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傳承和獨立的思想體系,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但是如果我們向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樣放棄中國模式轉而采取西方模式的話,我們四個最大的優勢可能都會轉變成巨大的劣勢,我們百國之合變成百國之一,百國之合的人口變成動亂的瘟疫,百國之合的疆土將四分五劣,百國之合的傳統成為各種各樣對抗紛爭的借口,百國之合的文化將變成文化族群沖突的一個根源。
一個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份最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對此首先心懷敬意,中華文明是世界深為數不多的活著的古老文明,雖然古老至今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它所展現出的一切絕對不是所謂先進和落后、民主和專制、高人權和低人權這些過分簡約甚至簡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華文明的內涵比這些概念要豐富一千倍、一萬倍。一些美國人和他們的信徒老喜歡用民主與專制這些概念來套中國,其實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種淺薄的觀點是麥當勞文化的產物,這些人首先要研究八大菜系,然后才能研究中國政治,否則門都沒有。麥當勞文化我們也尊重,它在中國也有很大的發揮發展余地,但是麥當勞文化就是麥當勞文化,它能夠演示的東西和八大菜系演示的東西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其豐富性、深刻性、歷史性都是無法比擬的。因為八大菜系的背后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強勢文明。本著同樣的精神,我們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相對成功的實踐重新審視重新檢驗西方界定的許許多多的概念,從民主、專制、人權到自由、普選、多黨制、市場經濟、公共知識分子、GDP 、人力發展指數、基尼系數等等,該借鑒的借鑒,該豐富的豐富,該批判的批判,該揚棄的揚棄,合理吸收進來,被顛倒的東西重新顛倒過來,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我們自己強勢獨立的政治話語和指標體系。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它的背后是數千年的文明,它形成于國際社會高度的競爭之中,有歷史主義的東西是比較獨特,競爭產生的東西就是比較厲害,所以中國模式不會走向崩潰,只會通過不斷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輝煌。我個人認為,今天中國人在自己土地上所進行的探索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開創性的事業,我們的眼光早就超越了西方模式,我們瞄準的是下一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中國模式通過中國人的努力會深刻的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人類的未來。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4/27/content_1240198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張維為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