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8日評論版頭條文章:人權,一直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關鍵詞和敏感詞。在新一輪中美人權對話舉行之際,又該如何看待中美兩個大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接觸和互動呢?
我們知道,中美人權對話肇始于1990年。當年12月18—19日,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理查德?希夫特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次訪問標志著中美人權對話的開始。但是,此后20年,中美人權對話時斷時續:2004年3月,由于美方執意在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上提交反華提案,中美人權對話隨即中斷,直到2008年5月,中美第14次人權對話才在北京舉行;而曾定于2010年前舉行的人權對話,也曾因緊隨其后的貿易摩擦、美對臺軍售、達賴竄訪等一系列問題被一再擱置。
雖然是一路磕磕絆絆,但是去年重新開始的中美人權對話還是重新開了定期的、高規格的對話之門。
彈指一揮間,在首次中美人權對話至今大約2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令世界矚目。中國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屢創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等惡劣條件下,既實現了本國經濟的繁榮,又對世界經濟向好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建設方面,以人為本,促進民生,建設和諧社會,嶄新的施政理念和發展模式正在引起全社會新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包容性發展的概念,更強調了社會公平、人權保障和環境保護等科學發展的內涵。
也是在這20年間,中國的民主與法治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97年,依法治國被正式確立為我國的治國方略。2004年,我國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到2011年,由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規和8600多件地方性法規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告形成。雖然法制完善和法律實施方面的挑戰仍然艱巨,但是,可以說,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已經具備更為堅實的法律和制度基礎。
回顧這20年,“冷戰”結束后,美國似乎是一家獨大。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再到“9.11事件”后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在國際上的軍事行動不斷,既使用了人權、人道主義和反恐的借口,也多次制造了包括虐待囚犯、戰俘在內的人權丑聞。特別是由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大公司一手制造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損害了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也極大的影響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其他國家百姓的就業與生活。
但是,不論何時,這位“山姆大叔”手上的人權旗幟始終沒有放下。人權一直都是美國對其他國家評頭論足的重要話題。人權外交也許可以是一個中性詞,包括人權領域的對話交流以及經濟和技術援助。但是,遺憾的是,在美國手里,人權外交往往是人權政治化的代名詞。不僅僅根據親疏遠近搞雙重標準,還要刻意抹殺別國發展人權的成就,妖魔化別國的國家形象,使人權成為打壓、限制他國的政治工具。
因為具有過多的政治化特征,聯合國撤銷了原來的人權委員會,代之以新的強調公正、客觀和非選擇性的人權理事會。因為達不到自己的目的,美國對理事會的成立投了反對票,并一度選擇不參加該理事會。直到2009年,奧巴馬政府才轉變了態度,才成為人權理事會的成員國。同聯合國合作,同意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框架下談論和推動人權,奧巴馬政府的人權立場已經不象布什政府那樣僵硬和一意孤行了。
中美人權對話的重啟也展示了奧巴馬政府的新姿態。我們都希望兩國政府能夠平等和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認真地傾聽對方,了解對方,以尊重和建設性的態度開展對話,進行實質性、有價值的合作。
不過,至少在目前,我們還只能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畢竟,成見和偏見的消除是有待時日的,以人權政治化為特征的人權外交仍然是美國政府的“拿手戲”。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政府需要中國政府的合作,時常需要向中國政府和人民示好,但是,在一些政客內心里存在的意識形態上的偏見和優越感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他們將人權作為文化和外交軟實力的重要組織部分,以人權教師爺、人權法官和人權警察自居,企圖通過人權實現金錢、槍炮等實現不了的目標。這些西方政客是不會輕易放棄這樣的如意算盤的。
在中國國內,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成為我國的憲法原則,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價值,是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目標。我們堅信,只有通過我國政府和全社會堅定不移的行動,人權才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實現。
在聯合國,人權主流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我國自始成為人權理事會的理事國,并成功獲得連任,是國際社會推動人權平等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國際社會,我國同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以及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等許多國家開展人權對話,體現了負責任和開放的態度。
中美對話是中外人權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待它能夠因應時代國際社會新的發展趨勢,創造人權對話和交流的良好氛圍,建立新模式,取得新成效。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4/28/content_1240932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秘書長 柳華文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