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中國在線消息:中國著名高校浙江大學的副教授賀海波為他的學術不端行為付出了代價。他的論文造假行為在海內外引起高度關注,學校15日宣布對他的處分由原來的“解聘”追加為具有懲戒意味的“開除”。
浙江大學同時還對賀海波的指導者進行了問責。他所在的研究室主任吳理茂副教授正在美國擔任訪問學者,日前被要求從美國返回,浙大撤銷了他原先的職務并予以解聘。同時,學校也不再續聘賀海波的合作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
這是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對類似論文造假行為懲罰最嚴厲的一次。此前對這樣的學術不道德行為,學術機構大多限于內部的處理。
“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要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做到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說。
在被中國人稱為“打假日”的3月15日,中國教育部還專門就“加強學風建設、規范學術行為”召開了座談會,邀請多位高校校長和教育專家提出建議和意見。周濟進行了上述表態。
據了解,中國教育部正逐步將學術道德建設納入高校課程,并將把學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內容。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造假事件給學校聲譽帶來嚴重影響,也警示我們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學術道德建設。”
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成為中國考核評價學術成果的主要標準。這一標準在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廣泛推行后,改變了此前教學、科研管理隨意松散的狀態,被視為大膽改革之舉。
同時,中國學術界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在單純追求數量的指揮棒下,不少機構將發表SCI論文變成衡量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高額的物質獎勵使科學探索變成了“機械化應試”。不良學術行為時有發生,影響惡劣,直接損害到中國的學術聲譽。學術界擔憂,國際期刊編輯將對發表來自中國的論文慎之又慎。
“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我個人認為科技評價體制的導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說。
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學術界,一些學術機構的領導者和研究經費管理部門官員,在分配研究資源和經費時,不公正、不公開、不透明,而揭露這一現象的努力遭到壓制,是導致學術剽竊現象持續存在的體制原因。
由于這些丑聞可能給相關團體和人士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許多被曝出造假的科研機構往往持“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對公眾與媒體的質詢多有推諉和隱瞞。不僅直接導致學術反腐落實不力,也動搖了公眾對學術誠信的信心。
目前在中國的學術打假中,以“新語絲”網站為代表的民間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揭露的多起學術造假行為牽涉了中國所有的一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