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4月21日至23日,記者隨著吉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采訪團赴遼源進行采訪。據了解,遼源地處吉林省中南部,是全省地域最小、人口最少的地區,也是因煤而立的典型資源枯竭型城市。遼源煤田開采有百年歷史,煤炭產量曾占全國重要份額。計劃經濟時期,遼源曾因較發達的輕紡工業被譽為“東北小上海”。8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煤炭資源逐漸枯竭,既有產業沒有適時調整,導致遼源經濟連續十多年徘徊不前。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特別是支持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遼源有了必須抓住的歷史機遇。遼源兩度列為國家級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
麥達斯鋁業生產車間 (丁陸陽 攝影)
經濟轉型 初顯成效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國務院38號文件出臺標志著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始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遼源必須牢牢抓住、用足用好,實現后來居上的重大戰略機遇。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實質是二次創業,重點是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核心是構建新的經濟支撐體系,目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遼源由于長期的資源開發,形成了特定的產業結構和地域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生態逐步惡化,社會矛盾諸多。展接續替代產業,更急迫的是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思路模式,不僅是城市轉型,而且。城市轉型上要城鄉統籌轉型,不是單一的經濟轉型,還應該包括社會、文化、生態的整體轉型遼源推進轉型,不但要發,著眼于增強城市承載功能,培育生成城市發展力、競爭力,把轉型目標鎖定在打造長春衛星城,以優勢產業為支撐的我省中南部重要工業城市?!哆|源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已經編制完成,通過專家論證,進入國家批復程序。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遼源把擴大投資、項目建設作為核心之舉,全面學習理解國務院38號文件,反復強調用足、用好、用活,絕不能用僵、用死、用廢,主動對接、積極承接國家轉型政策和拉動內需投資,遼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支撐體系初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健康、裝備制造、冶金建材、紡織襪業六大接續替代產業已具雛形,其中具代表性的金剛集團、利源鋁業、麥達斯鋁業、雷天新能源、鑫達鑄造、德春米業、博大制藥、東北襪業等一批骨干企業不斷擴張發展。遼源從構造產業鏈優勢出發,做了積極探索,并初步形成好的態勢。大體形成了高性能隔膜紙、磷酸鐵鋰材料、動力電池、電動車產業鏈;紡織襪業產業鏈,并正向新農村建設延伸,開展實施萬人千臺縫頭機工程;鋁材深加工產業鏈;水泥和新型建材產業鏈;德春米業、巨峰生化、金翼蛋品等為龍頭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正在著手培育打造高性能聚芳醚工程塑料產業鏈、建筑塔機產業鏈、選采礦設備產業鏈、大型鍛鑄造件產業鏈等。招商的本質是利用別人資源發展自己。
創新招商方式,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以商招商、全民招商,三年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引進域外資金超過300億元。雷天、嘉利達、柏美、CEI、先聲、中糧集團及北京、福建、江蘇、河北、臺灣、新加坡等地大批企業涌入遼源,催化了“商幫”、“扎堆”、“裂變”效應,形成了一批規模企業和稅源型企業,過度單一依賴國家投資和銀行貸款的局面正在改變。為破解資金瓶頸,與北京泛華、太平洋證券、亞洲資產聯手發行企業債、城投債、公司債和實施BT項目,可融資15億左右,已上報國家發改委。超高性能隔膜紙、磷酸鐵鋰材料、動力電池、10萬噸鋁中厚板、東大物流園區、深圳華英化學發光檢測、巨峰生化重組,利源鋁業和德春米業上市等一批項目,都是與丹麥、美國高盛、美國好基金、香港世紀、平安證券、亞旅等域外投資以資本形態方式推進實施的。大量外來投資者涌入遼源投資,敢和遼源企業合作,愿意落戶遼源生活,即是對遼源發展軟硬環境的充分認可。
遼源轉型2005年謀劃起步,2006年全面提速,2008年進入跨越發展階段。發展勢頭迅猛強勁。遼源經濟發展連年實現總量擴張、增速領先、比重增加、位次前移。2008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5.1億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長26%,增速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1億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長58.7%。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0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長39.2%。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一些可比性指標實現了在全省升級晉位。在包括內蒙古五盟市在內的東北41個地級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排比中,遼源GDP增速位居第三,財政收入增速位居第五。2009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增長23.8%;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7.9%,其中市本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3.7%,地方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73.7%,市本級地方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1.7%。經濟結構逐步優化,2008年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實現313.1和101.7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9倍和2.7倍,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傳統的資源型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裝備制造、冶金建材、紡織襪業等六個接續替代產業,2008年,“六大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70%以上,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占全市重點納稅監控企業稅收比重60%左右。集聚生產要素功能不斷增強,成為投資創業的洼地。先后有新加坡東北工業公司、德國嘉利達、香港世紀、美國好基金、美國CEI、中國建材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遼源。中科院4月14日發布《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遼源綜合增長競爭力列全國294個地級市第五位,居吉林省地州城市第一位。縣域經濟升級晉位。在世界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一季度遼源市經濟增速不減,逆勢上行,超出預期,主要指標環比增幅持續穩定。保持這個增長態勢,相當于兩年再造一個新遼源,經濟轉型規劃確定的目標有望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