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描繪大寫的“人”字 回顧“人的全面發展”之路 2009-08-26 17:18
人的全面發展,由石破天驚的經典理論,到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貫穿于共和國一個甲子的始終。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偉大目標。 歷史綿延,歲月流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正在讓全體中國人更多地分享60年發展的成果。 新中國60年,最深刻的變化在于人 作家葉辛說,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物質資料的不斷積累和社會管理制度的不斷優化,帶來了人的主體性的空前增加,“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人擁有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作為人的最廣闊的權利外延。”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精神的憲法——1.5億中國人參與了這部憲法的討論。 60年來,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安全生產法、勞動合同法、物權法……一系列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法律制度不斷制定和完善,中國人的生命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平等權、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權、勞動者權益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其他權利,也因此獲得了更為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2005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中國憲法。 在上海,來自福建省的譚麗君正在自己和朋友合租的40平方米小屋中,等待著成為“新上海人”的機會。 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居住證轉戶籍”細則,提出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的境內人員,可以申請排隊輪候上海市戶口。 “我覺得這是水到渠成的事。”3年前就拿到了《上海市居住證》的譚麗君說,“不過我爸爸卻常常感慨我們這一代人的運氣好。” 譚麗君的父親是當地一家醫院的業務骨干,20年前上海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專家在業務交流中看中了他的技術,力邀其加盟,由于原單位堅決不肯放檔案,“沒法落戶”,最后這一次“工作調動”不了了之。讓數代人印象深刻的“戶籍堅冰”,正在逐漸“解凍”。河北、遼寧、江蘇、山東、重慶、四川、云南等10多個省市,已經開始了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戶籍改革。 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流動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進城落戶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深圳市于去年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持證者不僅子女可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符合條件的還可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60年中,圍繞著人的變化絕不僅僅是戶籍。“只要看看這些年來成為歷史的名詞,就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發展軌跡。”社會學家于海教授說。在他看來,糧票、布票等票據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以及家庭成分、戶口等先天身份要素的逐漸淡化,伴隨著的是行政力量對公民權利干預的明顯減少以及公民自主選擇權的不斷提高。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等多方面的發展。 干部“公推直選”、村居委“海選”、“差額票決”……自主選擇權的意識和實踐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人的生活。 文化的包容與極大豐富也讓人們印象深刻。以圖書出版為例,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給讀者留下深刻影響的書相當集中,種類也非常單調。現在,讓讀者發愁的是面對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而難以做出選擇。 市場化改革讓中國的百姓擁有越來越充分的文化消費主導權。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文化消費正成為個人的事情。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說,在社會層級結構的轉型中,自主性是推動人的解放的關鍵因素。中國人“利益解放”“能力解放”和“個性解放”的背后,有著從消極保守型向開拓創新型、人情關系型向契約法治型的巨大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