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豬肉價格連漲70天再次引發通貨膨脹論調 2009-08-31 09:03
通脹只有一點苗頭 豬肉價格與通脹指標關系密切。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7年1月至7月豬肉價格平均上漲48.3%,2008年1月至7月豬肉價格平均上漲47.4%,對同期價格總水平漲幅的影響分別達到29.5%和18%。2008年4月單月,豬肉價格上漲68.3%,拉動當月CPI上漲約2個百分點。 “如果豬肉價格太高,難免會引發通貨膨脹。”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郭會勇不無擔憂地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其統計指標的構成被業內認為是決定是否引發發生通貨膨脹的關鍵因素。“在當前的統計指標中,食品是所有八大類商品中權重最大的分類項,在CPI(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是30%多點,而豬肉又是食品分類中最重要的子項目,豬肉價格在食品的占比是5%~6%。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宋國青向《中國經濟周刊》強調,盡管如此,也不能過分強調豬肉價格對通貨膨脹所產生的作用。 “目前豬肉價格比過去波動大確實是事實,但不能賦予豬肉價格太多的意義,豬肉價格也沒有領先帶動的含義。其實前幾年經常鬧豬瘟,沒有人太過問,豬肉照吃。現在大家比較注重健康,使得豬肉價格出現波動,這些都是正常的,不能因此過分夸大豬肉價格對通貨膨脹的作用,畢竟CPI的權重是一個人為的規定。”宋國青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豬肉價格上升,只說明通脹有一點點苗頭,但通脹是否會發生,還是看宏觀經濟整體情況,要分析總體價格水平和總需求的情況。當然,還取決于當前的貨幣政策。”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也認同上述觀點,他向《中國經濟周刊》進一步分析說,當前我國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生豬儲備充足,保持價格穩定的物質基礎比較雄厚,總體價格水平不會出現持續、大幅上漲,因此,由豬肉價格上漲引發通脹的可能性不大。 據農業部統計,7月底全國生豬存欄量為4.5億頭,比上月底增加300萬頭,已改變了今年以來連續6個月的下降勢頭;能繁母豬占全部生豬存欄的比重為10.7%,高于9%的正常情況水平。 “這說明未來生豬供應是有保障的,也為防備可能發生的通脹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宋洪遠說。 豬肉漲價為何非要扯上通脹? 沈竹 進入8月以來,我國肉類和禽類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其中最具代表性是豬肉和雞蛋價格。這一階段,全國農產品價格出現普漲。我國最近兩次較快的整體物價上漲都是由農產品漲價帶動,有人擔心這一次的上漲可能會誘發下一輪通貨膨脹。??? 但是筆者認為從這一輪的豬肉上漲來看,我們所說的通脹應該是比較遙遠的命題,所謂通脹來襲的擔憂也有些杞人憂天的味道。 首先,此次上漲幅度雖然在兩個月左右達到了50%,但是基礎價格卻是前期恐慌性下跌后的價格。2008年底不僅有金融危機影響的經濟整體局勢的回落,而且2007年底到2008年瘋狂的投資豬肉市場的行為讓供需關系產生了極其不平衡的結果。而在這時候,媒體所宣傳的還是豬肉市場的火爆和投資價值,而國家政策的滯后性也助長了豬肉價格的這次暴跌。有農戶就告訴我,2008年,他養豬就拿到了政府的補貼,這樣鼓勵養殖的行為更拉大了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當時一頭洋三元種豬的價格可以買到4500塊錢,利潤可以高達1500,有的甚至是2000塊錢。這樣偏離基本面的價格已經存在泡沫的成分,導致后來金融危機來臨之后,再加上甲型H1N1流感被稱為“豬流感”的原因,豬肉價格恐慌性下跌。這種非理性下跌讓中小農戶對于養豬無以為繼,紛紛揮淚宰豬,甩賣豬場,造成兩個月后開始供應量下滑,帶來供需的新一輪失衡。在這樣的基礎價格上上漲,部分原因是恢復性上漲。 其次,我們知道,豬肉的價格有周期波動的特性,一般的周期為三年。2006年豬肉價格暴跌,2007年底到2008年初到達峰值,繼而2008年底到2009年4月又跌入谷底,按這樣的趨勢,下一輪的峰值應該在2010年底到2011年初。而所謂的通脹,應該是物價普遍上漲,由于以豬肉價格為首的食品價格占我國CPI的比重高達30%,所以慣有的思維讓我們對豬肉價格的一點點波動都會帶來所謂通脹的恐懼,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縱觀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在糧食、食用油到油脂的期貨價格并沒有大幅的波動,北半球現在沒有大規模的災情的情況下,應該能夠保證糧食價格的穩定。 最后,這一輪豬肉價格的上漲特點非常明顯,穩步而連續,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比較恰當。我們知道,大部分養豬人“一年賺錢,一年不賠不賺,一年賠錢”。原因就是農民對養豬的成本收益心中無數,生豬價格上漲大家一哄而上——現在隨著價格的回升,供應方市場應該可以在短時期內補充進來。并且國家6月收儲凍豬肉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用這樣的囤積可以調節供需雙方的市場,所以在供應量不會緊缺的情況下,談通脹為時尚早。 相反,筆者認為現在最應該重視的是政府部門常常由于過于關注城市消費終端的價格上漲,又忽視農村供給環節的價格暴跌,造成政策滯后,不恰當地干擾市場的自我調節。比如在2008年,對于養豬專業戶的補貼就是明顯滯后的政策。如果當時能在有效監測的基礎上,對市場進行預期分析,通過預警方式盡可能減少養豬戶的信息不對稱,控制生產,豬肉價格也就不會出現后期大幅的波動。由于農產品國際市場決定因素較大,所以筆者認為,就當今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現狀,當務之急是扶持各種農村的中介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公司加農戶等組織的建設,提高農戶自身的市場議價能力,從而能夠較強地抗御市場自然風險的能力,才能盡量減少農產品暴漲暴跌的特性對中小農戶帶來的損失。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