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云南
![]() |
云南省高院院長許前飛:人民法官心里要想著老百姓 2009-09-01 13:18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許前飛1974年參加工作。在擔任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之前,擔任過武漢大學法學教授、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海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等職。其“新聞是等不得的,等一分鐘都是要死人的”、“傳播法治要象講故事一樣深入人心”等生動語言被媒體津津樂道。許前飛到云南任職后,專門要求法院相關部門創辦《輿情通報》信息,每天一份,搜集以云南法院負面信息為主的網絡資料,并多次批示核實處理。最近,許前飛接受媒體訪問,談到以下問題: 法官與律師:一個目標,三個詞匯 背景資料:8月4號,云南省法官協會和律師協會的常務理事聯席會上,兩個協會聯合發布了一個共同宣言,各大媒體紛紛轉載。 [許前飛]: 從法官和律師的關系來看,法官和律師是同一個法律職業共同體之中的兩個群體,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在共同工作,但還有諸多不協調,需要建立一個共同平臺,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攜起手來,為了共同目標,實現司法公正。 法官與律師的關系,可用三個成語:風雨同舟、殊途同歸、榮辱與共。 風雨同舟:“中國的法制之路需要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一起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共同達到實現法治的目標。風風雨雨大家一起經歷,在這條路上是一個手和手攙扶的關系。” 殊途同歸:“兩者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樣,但是兩者通過不同的途徑,都希望達到一個目標、追求一個目標,就是公平和正義。 ” 榮辱與共:“兩個群體之間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一個好的律師能夠啟發法官怎么樣理解法律、感受法律。你看到有些判決書寫得非常漂亮,案子審得很完美,一定有一個很好的律師在里面。” “ 當然,就具體案件而言,法官和律師還是應該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從一個職業共同體的兩個不同群體來看,我覺得應該真正攜起手來。 ” 訂單式培養: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法官匱乏問題 背景資料:在云南全省法院工作人員中,懂少數民族語言的法官僅有327人。西盟佤族自治縣等10個邊疆基層法院中,具有法官職務的人員只有206人,其中通曉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僅有50人。云南高院通過和大學合作招生辦班、法官巡回培訓,出臺措施鼓勵參加司法考試等方式,大大緩解了基層法官嚴重短缺的問題。 [許前飛]: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整個云南呈多樣性的特點,包括它的少數民族。云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在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法官尤其是通曉少數民族語言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法官這些年來逐年減少。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在有些地區,再過兩三年,可能面臨后繼無人的情況。在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通曉少數民族語言的法官,就沒有辦法和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溝通。溝通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基礎。我曾經去過一個佤族自治縣,總共有五個佤族法官,只有兩個法官通曉佤族語言。這個問題很嚴峻。所以我們在考慮,一定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對外招考人員,發達地區的人過來報考,他的競爭能力比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要強,但是這些人考上以后,在那個地方工作一兩年就走了,少數民族地區還是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我們現在采取的方式就是訂單式培養,從少數民族地區招收一些通曉少數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先對他們進行少數民族語言測試,然后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畢業以后,這些人員就回到本地法院工作。 在云南民族大學,我們辦了一個定向班,今年已招了120人開始培養,連續幾年下去以后,少數民族就會有自己的法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