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中國式改革 對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2009-09-14 15:01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一周年之際,中國日報網近日特別邀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做客直播間,就中國的改革、發展以及應對金融危機等話題與廣大網友交流。以下是訪談實錄: 記者(付敬):各位網友,大家好!在金融危機一周年之際,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先生,來到我們的演播間,談到中國的改革、發展以及應對金融危機這樣的話題。遲院長,歡迎您! 遲福林:你好! 記者:今年三月份,您出版了《危機挑戰改革》這一本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從你的觀察看,目前我們國家在應對危機和改革這方面,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 遲福林:去年集中了很多專家來撰寫這本書,并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危機挑戰改革》,確實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引起了一定的反響。這半年來有三個值得我們總結的,第一在危機中改革的共識進一步形成,比如對自然價格改革問題、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文化,比如對社會保障機制問題,這些都是在危機的過程當中,大家有了進一步的共識;第二,有些重點的或者重大的改革有了加快推進的趨勢,最重要的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建設,這個力度相當明顯,尤其是今年三月份以后,最近的幾個月在加快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加快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擴大內需的聯系上,這方面的力度比以前有明顯的增大;第三就是為推進某些方面的改革,做了進一步的準備。比如像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在這幾個月中,在共識的前提下,大家形成了一些共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的方案。這樣為下一步推進一攬子的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記者: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你覺得,我們目前所采取的模式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有哪些是你覺得值得繼續往前推進的呢? 遲福林:我想中國在應對危機,尤其現在在考慮后危機時代的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有三個事情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一個就是現在一再強調宏觀經濟不能變,不僅不能變,而且要更堅定地去執行。有人就說現在(金融)氣溫回轉以后,是不是這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就要做調整,我們看到某些政策執行當中,確實有一些未來值得注意的偏向性的問題,但是同時更要看到,整個危機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央政府強調宏觀經濟政策不變,而且要更堅定的實行我們既定的政策,我想這對于宏觀經濟的穩定,防止過大的波動,甚至對于整個中國經濟對國際的影響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我們開始注意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相結合,保增長的同時現在注重調結構,強調短期增長的同時更強調中長期的目標,比如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率,現在政策的已經開始把短期的和中長期的計劃結合起來了,未來一段時間,在短期政策不變的同時,可能會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中長期上面;第三,開始注重這套反危機政策一定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這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我們的消費率這些年為什么逐年走低,有一個外國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社會福利制度建設以后老百姓的預期,現在的政策越來越開始強調要把反危機的經濟振興計劃,同改善民生,特別是和社會保障建立相結合。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是值得認真總結的,也是有亮點的。 記者:中央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當中,我們也注意到了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過去的依賴于投資、出口到目前依賴內需、消費為主的消費模式的轉變,你認為從長期的角度看,依賴內需這樣一種發展模式,有一些怎樣的挑戰呢? 遲福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在九十年代以后到現在,我們抓住了這次經濟全球化的機會,采取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政策,利用了某些優勢條件,比如廉價勞動力,獲得了經濟全球化明顯的紅利。但是金融危機來了以后,現在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第一個是外部情況發生了變化,就是經濟危機以后,這次經濟全球化的格局要發生變化,如果繼續實行過去出口導向這樣的政策,或者依靠出口來明顯地獲得全球化的紅利,這個時代恐怕已經過去或者說基本過去。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國內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國內情況發生什么變化呢?改革開放三十年,使得中國從原來一個以解決溫飽為主的生存階段開始越來越進入到人的發展這樣一個發展型的階段,內部的階段變化也對消費和需求階段提出了內在的要求,外部條件的變化和內部需求的變化,構成了中國今天必須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一條主線,來思考后三、四年改革發展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 我的看法是未來幾年,或者未來五到十年,以發展方式為主線越來越成為一條清晰的思路。以發展方式為主線,它涉及到三個基本性問題:第一,經濟增長從依賴于投資出口向投資出口消費協調轉變,基點到放到擴大內需上,要把擴大內需作為總的目標,把結構調整作為中心點,把深化市場化改革作為路徑選擇;第二,解決社會需求的轉型,社會需求變了,大家對公共品的需求開始全面快速增長,而公共品尤其是基本公共產品這種短期矛盾突出出來了,它構成了現在利益關系、社會矛盾、社會需求變化的一個基礎條件,我們把基本公共服務或基本產品供給這件事情解決好了,它不僅對于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而且對于協調利益關系,對于緩解社會矛盾,都會有著多方面的、重大的基礎性的作用。第三個發展方式轉型就是政府轉型,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投資出口政府在這里常常扮演了一個主體的作用,要轉變發展方式,更多地要依靠市場主體,更多地要把社會的需求作為基礎,所以政府要從直接的投資者必須要成為一個公共服務主體,當然這里面包括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根據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還有一個制度性的公共服務。這些事情不解決,發展方式要轉變是很困難的。從經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再到整個發展方式的轉型,將構成我們后危機時代整個發展的一條主線,甚至成為總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