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政聲
![]() |
衛生部:11月內地194人死于甲型流感 2009-12-05 09:30
衛通〔2009〕21 號 一、國內疫情現狀與特點 截至11月30日,全國31個省份累計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92904例,包括境內90720例,境外輸入2184例;已治愈73091例,在院治療7253例,居家治療12360例,死亡病例200例。 11月1日至30日,31個省份報告新增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46213例,其中境內感染46162例,境外輸入51例;居家治療33019例,住院治療13018例;死亡194人。具體情況見附表。 11月份,全國流感哨點監測結果顯示,醫院共報告流感樣病例697311例,比10月份上升了35.1%,全國流感流行強度高于前兩年同期平均水平;流感病例占流感樣病例的比例為52.8%,比10月份上升了14.5%;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病例的比例為89.3%,比10月份上升了12.4%。 11月份我國內地疫情有以下特點: ——疫情波及范圍進一步擴大。報告確診病例的縣(市、區)數增加510個,報告死亡病例的省份增加21個。 ——甲型H1N1流感占流感病例的比例持續上升。實驗室監測結果顯示,北方地區從10月底的80%升至11月底的87%,南方地區從85%升至93%。 ——重癥和死亡病例數顯著增加。數據分析提示,患有慢性基礎病、肥胖和妊娠是發生重癥和死亡的危險因素。死亡病例的并發癥主要為肺炎、呼吸衰竭和呼吸窘迫綜合征、心衰和感染性休克等。 ——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急診總人數、新入院總人數呈增長趨勢。近3周哨點醫院門(急)診監測數據顯示,南方地區多數省份流感樣病例數呈持續上升,但北方地區多數省份從月初開始持續下降。 ——病毒基因測序未發現明顯變異。11月份,網絡實驗室共對41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行分離測序,結果顯示正在流行的病毒仍與疫苗毒株高度同源,抗原性未發現改變,毒力也未出現增強。 二、主要防控工作進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按照依法、科學、有序的工作原則,堅持“強化預防措施、突出重點環節、加強重癥救治、減少疫情危害”的策略,努力減少疫情對公眾健康的危害和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 一是進一步強化疫情監測工作,及時研判疫情變化趨勢和病毒變異情況。堅持公開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進展,明確要求禁止瞞報疫情。同時,認真開展調研督導工作,督促防控措施落實。 二是積極推進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產和接種工作。截至11月30日,全國累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簽發5592.5萬人份,各地累計簽收疫苗4616萬人份,累計完成接種2698萬人。 三是認真開展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監測,監測結果與世界衛生組織作出的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安全性結論基本一致。截至11月30日,全國共報告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2867例,其中,發熱、局部紅腫等一般反應約占80%;嚴重異常反應報告發生率約1/100萬,未超過國內外甲型H1N1流感疫苗臨床試驗結果。 四是加強重癥病例的救治工作,充分發揮三級綜合醫院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重癥病例綜合救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的作用。同時,繼續加強醫院感染防控工作。 三、疫情趨勢分析 專家分析,年內甲型H1N1流感病毒出現毒力增強的突變可能性較小。我國疫情近期將維持在較高的發病水平,一些地區將逐步進入高發期,局部地區可能出現疫情暴發。北方多數省份甲型H1N1流感活動強度未來數周仍將處于高位;南方地區多數省份甲型H1N1流感活動強度將呈繼續上升態勢。疫情將進一步從城市向農村地區蔓延,學校(尤其是基層學校)是當前防控工作的重點場所,學生、孕婦、基礎性疾病患者仍是當前重點防控人群。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重癥和死亡病例將會明顯增加,其中具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比例將會進一步增高。 四、對公眾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建議 甲型H1N1流感主要經呼吸道飛沫直接傳播,也可因接觸病人呼吸道飛沫污染的物品傳播。 (一)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預防甲型H1N1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我國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護效果,群眾疫苗接種實行知情、自愿、免費的原則。 (二)勤洗手,不隨地吐痰。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衣袖、手帕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后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用過的紙巾要扔入垃圾箱。 (三)慢性病患者、肥胖者、孕婦、嬰幼兒和老人是易成為甲型H1N1流感重癥、危重癥患者的高危人員,要減少到人群擁擠場所活動,避免接觸流感患者,必須接觸時應戴口罩,接觸后要及時洗手。 (四)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者應及時就醫,尤其是出現高燒持續不退或熱退后再次出現高熱、氣促、氣短、胸悶等癥狀的患者應及時就醫。 (五)居家治療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有發熱等呼吸道癥狀者,應盡量減少外出,盡量避免與其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必須外出或與別人接觸時要戴口罩。特此通告。 來源:衛生部網站 編輯:肖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