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千萬間 流民成歷史
今年4月26日上午9時,清甜的高山泉水嘩嘩地流入汶川縣蘿卜寨村的主蓄水池,這個地處海拔2000多米高山、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羌族村寨,終于結束了下山背水的歷史。站在蘿卜寨的村口,成為廢墟的舊村落和一排排即將入住的新村映入我們的眼簾,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翻開史籍,每一次自然災害之后,都會出現一個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流離失所、四處遷徙。但這種悲劇在新中國成立后被畫上了句號。
據統計,汶川大地震使四川450多萬家庭痛失家園,涉及人口1000多萬人。但一年來,沒有一人因震災而成流民。他們在地震發生后最短的時間里被緊急安置,在地震發生后最寒冷的季節里被妥善安置,在地震發生后一年的時間里被有計劃、有規劃地安置著……
在地震發生后不到24小時內,綿陽市就在九洲體育館和南湖體育中心設立起臨時救助中心。從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從尋親找友到手機充電、從醫療救助到心理輔導……數百名機關黨員干部、志愿者在那里為上萬名受災群眾提供各種各樣的救助與幫扶。
在地震發生后不到72小時,除了個別因交通阻斷而形成孤島的受災村落外,絕大部分災區都建起了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緊急安置點。盡管有的安置點還只是由一個個簡易的窩棚構成,但就是這些窩棚在地震發生后最艱難的時刻,庇護著受災群眾,讓他們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在地震發生后的第8天,離成都最遠的重災區青川縣就搭建起災民臨時安置點210個,發放帳篷6000頂、彩條布10000平方米、棉被4000件、棉衣4000件、礦泉水1000噸、方便食品450噸、糧食300噸。
在地震發生后的第10天,離成都最近的重災區都江堰市就建成了災區第一個臨時板房安置區“幸福家園”,共安置受災群眾6720人。在那里,公用廚房、洗衣房、洗澡間、便民超市、縫紉店等基本生活設施配備齊全。
在地震發生后僅僅3個月,四川省450余萬戶、1000多萬名受災群眾就全面得到妥善安置,他們陸續從潮濕、悶熱的帳篷和簡易窩棚里,搬入遮風避雨的過渡安置房中。在搬入“新家”的一刻,很多人都動情落淚。
在地震發生后第一個寒冬,災區各地相繼實施了“暖冬計劃”,多次向受災群眾發放棉衣、棉被、暖爐、毛氈、篾席、棕墊、彩條布等物品,幫助他們御寒過冬。
在地震發生后第一個春節前,四川災區永久性農房開工,占需要重建的90.5%;到今年2月底,城鎮永久性住房開工占需要重建的27.37%。
經過一年的恢復重建,我們欣喜地看到,地震災區正自覺地將災后重建工作與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增強災區發展后勁和科學發展能力的過程。
都江堰市大觀鎮茶坪村四組受災村民王全,是這個市“利用農村產權改革推動災后重建”新思路的第一個踐行者和受益者。他出宅基地,對方出資金,聯建的房屋各得一半,然后到市房管部門辦理權屬分割。王全的聯建房是在去年7月4日開工的,當年9月底就全部完工,10月份入住。
幾天前,我們在王全的新家看到,別墅式的兩層小樓寬敞明亮,上下共5間臥室,每個臥室都有衛生間,廚房也已經預留好了天然氣接入口??蛷d里沙發、茶幾、液晶電視等家具也一應俱全。
王全感慨地說:“如果沒有災后農房聯建政策,這種房子我想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