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顯優勢 社會不動蕩
面對特大地震帶來的巨大突發性災難,中國人民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秩序沒有混亂,信心沒有喪失,無數生命得到了挽救。
“汶川大地震沒有出現社會動蕩的奇跡,它來源于黨中央‘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來源于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來源于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再次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源于人民的堅韌不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舒大剛說。
地震發生后半個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就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兩個小時后,溫家寶總理就在飛往災區的飛機上主持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24小時內,大約2萬名解放軍武警部隊指戰員集結到災區。2008年5月13日6時許,我們隨第一批救援部隊進入北川縣城。當部隊喊著口號跑步投入到最危險的地方搶救傷員時,所有的幸存者如同見到久別的親人,都知道自己有救了!
我們還看到,由黨員干部自發帶頭組織的一支支“搶險隊”“突擊隊”“服務隊”,在第一時間緊張地忙碌起來。
地震發生后,汶川蘿卜寨村224戶人家的房屋被夷為平地,村民死傷200余人,失蹤60余人,近千人無家可歸。一時間,人們驚慌失措,亂成一團。
在這個關鍵時刻,村黨支部書記馬前國從自家屋里沖出來,對著不知所措的村民大喊:“快跑到田里去!”
強烈的地震過去后,馬前國帶著村黨支部一班人,在農田里迅速組織起抗災自救領導小組,組織青壯年黨員、干部和村民組成18人的搜救隊伍,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冒著殘垣斷壁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進入寨中搜救被困群眾和幸存者。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們就用肩膀扛,用雙手抬,用手指刨。
幸存的村民也自發加入到搶救隊伍中,村寨到處是施救人員的身影。
在整個災區,正是有了像馬前國那樣的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4600多萬受災群眾才自覺地維護著秩序,確保了大難之初的災區沒有社會動蕩。
我們在災區采訪中深切地感到,良好的社會治安也是災區實現社會穩定的另一重要原因。一年來,災區沒有發生重大惡性刑事案件,沒有發生重特大火災和交通安全事故,群眾安全感逐步攀升。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公安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從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和28個城市調集包括消防特勤、公安特警、公安武警邊防醫護人員在內共17000名精銳警力緊急馳援災區,緊急采購調撥20余萬件價值2000萬元的裝備物資支持災區公安工作。這樣大規模的全國性警力調動集結是前所未有的。
我國采取的對口支援重建措施,使汶川大地震后災區人民很快獲得了希望、恢復了信心,社會始終十分穩定。
地震發生兩周后,黨中央、國務院就明確提出建立“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機制,安排東、中部19個省市對口援建24個重災縣。
北京—什邡;江蘇—綿竹;浙江—青川……它們過去相隔遙遠,今天密不可分。
大地震在奪走數萬生靈的同時,也使數百萬災區群眾失去工作崗位。“大力開展就業援助。”2008年6月1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 今日國內聚焦 · 國務院:破產國企退休人員將納入醫保 · 我98名同胞從墨回國 未發現異常情況 · 中國銀聯成為信用卡惡意套現幕后幫兇 · 北師大教授“房地產正在救中國”遭批 · 三高校負責人:追著排名跑就會丟"魂" ·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調查 3萬打通關系
網言網語 · 汶川地震一周年:讓信念托起新的希望 · 媒體監督是輿論生態試紙 需制度保障 · 新華時評:“豪華稅務所”傷透百姓心 · 大學排行榜是商業產品 又一"牙防組" 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業援助被列為災后重建的重要議題。
時隔兩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又為災區就業援助“上弦”。
一時間,舉行企業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群眾參與重建、支持企業恢復生產、扶持群眾自主創業……各種災區就業促進行動接連不斷。
為了盡可能增加災區群眾就業機會,四川地震災區實現了就業援助范圍和公益性崗位范圍兩大突破:援建四川的18個省市與四川簽訂了就業援助協議,提供就業崗位44萬個,目前通過勞務輸出實現就業人數已超過25萬人。災區為受災群眾提供公益性崗位超過19萬個,實現就業19.3萬人。
來自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4月初,四川地震災區已經有超過120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四川省提出,到2009年年底基本解決災區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并逐步實現穩定就業,實現災區“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的目標。
編輯:肖亭 來源:新華網(記者金小明 馮昌勇 劉大江 侯大偉 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