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轉型三:從重國富轉向重民富
記者:中央領導集體倡導科學發展觀,突出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福祉。在將來,中國經濟發展是否與國人民生改善更加唇齒相依?
魏杰:剛才說過,為什么我國的消費內需遲遲啟動不起來,迫使我們實行出口導向型和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一大癥結就在于收入分配體制有問題。我國現有的收入分配體制的缺陷不少。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國家占有的比例太高,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太低,出現了國富而民并不富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態。國家更沒有注重將國民收入用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而是重生產性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輕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國家在再分配過程中,對居民之間的收入狀況調整的力度也不大,再加之腐敗和壟斷,形成了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態,中等收入者在社會階層中所占的比例太小。
改革開放激發的活力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相當多的社會成員并沒有富起來。我曾提過,如果說改革前三十年是重在解決國富問題,而今后三十年則要以解決民富問題為中心。任何經濟活動都是為了人的福祉、為了人的發展。
記者:未來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實現共同富裕,應出臺哪些深化改革舉措?
魏杰:關鍵是重塑國家與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新增收入要更多地向居民傾斜。要推進包括向居民免稅、退稅、提高個稅起征點為內容的稅制改革,推進讓居民能享有國有資產收益為特點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有利于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金融體制和房地產體制改革。同時,將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內容,不僅要將國家財富的增量更多地用于社會保障,還要將國有財產的存量部分也能用于社會保障(例如可以將優質國有資產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還要加大對再分配過程的調控,尤其是要防范腐敗和壟斷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
記者:在今后深化市場體制改革進程中,我們要特別謹防少數利益集團壟斷社會財富,我們拒絕權貴市場經濟,我們要的是人民的全民眾的市場經濟。而且,要解決民富的問題,政府也不能控制太多的社會財富。
魏杰:必須以民為本,而不是以政府為本。因此,我們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限制國家權力體系支配社會財富的規模。人類社會由三大權利體系構成,一個是人權體系,一個是財產權體系,一個是國家權力體系,我們要有效界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要防止國家權力體系過度支配和侵蝕人權體系和財產權體系。
記者:總結共和國60年民生建設得失,要提升13億人的幸福指數,有哪些民生短板或軟肋問題將來亟待解決呢?
魏杰:首先要擴大公共產品范圍,并實現公共產品享受均等化。居民消費包括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居民公共消費產品主要是指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關注民生,雖然要對那些不能靠自身努力而滿足個人消費的弱勢群體提供個人消費保障,但更多的是要考慮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消費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加大對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這些公共產品的投資,擴大公共產品的范圍和提高其公益性程度。
記者:是否可以說,人們在公共產品享受上的免費程度越高,就表明民生狀況越好?
魏杰:是這樣。同時,居民個人消費和居民公共消費的支出比例,也是評價民生狀況的重要指標。改善民生呼喚財政支出體制的轉型,也就是從過去那種以生產性經營投資為中心的生產性財政,轉向以公共產品投資為重點的公共性財政。當然,民生的改善又有賴于社會財富的增長,有賴于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發展轉型四:從資產泡沫化到去泡沫化
記者:資本化無疑標志著市場化的深化,但資本化又往往會引發泡沫化。防范資產泡沫化的形成,是否與未來中國經濟命運息息相關?
魏杰:這確實也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得不防。資產泡沫化不僅會中斷資本化進程,還會帶來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從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看,資產泡沫化往往都表現為股市泡沫和房地產泡沫,因此將來要穩定這兩大市場。
記者: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有虛擬經濟的支持,但是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以服務而不是損害或沖擊實體經濟為前提。你認為,資產泡沫化對實體經濟會帶來什么危害?
魏杰:在2007年上半年短短的幾個月中,我國的房價竟然翻了兩番,泡沫太大,最后導致房子賣不掉,銷售嚴重下滑,拖累到與房地產相關的51個產業。在2007年年初,我們本應該有效穩定資產價格,但是我們實際上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使股價和房價都沖到了不應有的高度,而僅僅只是將GPI和PPI作為主要防范目標,這實際是放任了資產價格上漲而調控了實體經濟。現在看來,應將資產價格與CPI、PPI一樣,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記者:將來如何在資本化進程中防范泡沫化沖擊?
魏杰:必須依靠立規則、勤疏導和巧隔斷三方組合聯動。立規則,就是構建合理的資產價格估值體系;勤疏導,就是推動靈活有序的流動性轉移;巧隔斷,就是設計有效的外部沖擊應對措施。
記者: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有什么警示?
魏杰:我想特別指出一條,應該在激發市場經濟活力中有效解決貪婪無約束和信息不對稱。美國之所以出現次貸危機,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經濟體制沒能解決好這一問題。我國2007年的教訓也應該記取。明明股價已大大超越了市盈率的正常界限,人們卻還在追逐股價,這不僅僅因為資本大鱷有貪婪的沖動,而且有中小投資者的貪婪趨向,這種貪婪無度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極易形成“集體性非理性”自我驅動,最終使股市泡沫自行破滅。房價也如此,明明已是天價,但開發商、投資者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在貪婪的利益驅動下,還在唱高房價。大多數住房消費者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跟風逐流。
記者:很顯然,須徹底實現信息公開化原則,才能消除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信息不對稱。保證那些具有天然信息不對稱性的產品和事件的信息公開化,促進信息對稱化,也理應成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
魏杰:是的。而要制約貪婪,最關鍵之舉就是強化與利益最大化相關的責任。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但它是建立在應有責任基礎上的。因此,有必要將這種責任法治化,使那些只顧自身利益而無視社會責任的經濟主體受到法律嚴厲制裁,乃至身敗名裂。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記者 周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