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方陣映照我軍現代化壯麗行程
煙迷長街,聲撼大地。陸海空三軍的25個地面重裝備方陣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天安門前。廣場上的花海托起了“軍事過硬”4個大字。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力亮相的全新窗口,是我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隆重展示。
伴隨著雄壯的《戰車進行曲》,開來了我軍新型主戰坦克方陣。站在兩輛引導車上的指揮員是北京軍區某裝甲團副團長金九龍和營長王寶生。他們所在的這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部隊,是人民軍隊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見證人。開國大典,這支部隊是披著大決戰的風塵,牽著騾馬炮,開著“萬國牌”走過天安門的。
10年大慶,部隊又參加了閱兵式,這回官兵駕駛的雖是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59式坦克,但行列里依然有傳統榴彈炮、高炮。
建國35周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軍隊的武器裝備建設也隨之產生了質和量的飛躍。陸軍裝備不再是坦克、大炮、沖鋒槍“三大件”。這支老部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已經是包括國產坦克、裝甲車、火箭炮和舟橋裝備等在內的9個機械化方陣。
這支部隊的官兵都記得,1991年秋天,新型主戰坦克列裝部隊。江主席親臨燕山古戰場,觀看了有新型坦克、裝甲輸送車、反坦克導彈和新型火炮參加的實彈演習,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要高度重視國防科研,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努力發展和改善武器裝備,加快我軍現代化建設步伐。”正是在江主席的關心下,一系列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了研究和生產的周期,陸續列裝部隊。
今天,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這支部隊陣容一新。主戰坦克更新換代,步兵登上了新式步戰車、新型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隊伍里有了防空導彈方隊、自行火炮方隊。兩人操作的一門自行火炮的火力足以頂上80年代的一個炮兵連。從建國之初的騾馬化,到80年代的摩托化,到90年代的機械化,50年裝備變遷,50年發展壯大,用高新技術裝備武裝起來的人民解放軍陸軍已具備從未有過的強大的火力突擊、機動作戰和防護能力。
伴隨著一個又一個鋼鐵方陣的開進,觀禮臺上爆發出陣陣熱烈掌聲,人們驚喜地看到,今年閱兵式上展示的幾乎都是首次亮相的新裝備。
在歡快的《人民海軍向前進》旋律中,藍白相間的4種型號的海軍艦空導彈、艦艦導彈方陣開過來,它給廣場帶來大海的清新。這是90年代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具有低空反導彈能力的艦空導彈和反艦導彈,它們第一次向世人揭開了我海軍新型艦載武器的面紗。宣告人民海軍裝備已經跨入了高科技、信息化、電子化的新時代,擁有了空中、海上、水下全方位打擊能力。
16臺白色導彈發射車,16臺深綠色一車四箭新型導彈發射車———兩個空軍地空導彈方陣,同樣引來觀禮臺上一片驚嘆。這些具有當代先進水平的防空武器,與航空兵部隊共同構成了保衛共和國領空的立體防線。
地面車輛方隊的壓軸之陣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巨型戰車。1984年10月1日,中國戰略導彈首次露面便震撼了世界。彈指15年,人們驚異地發現,歷經高新技術打磨錘煉,中華長劍更鋒利!我軍的戰略導彈家族已形成了核武器與常規武器兼備、遠中近程與洲際導彈配套、高度機動、具有雙重精確打擊能力的整體作戰力量。
我軍在現代化建設上的神速進步決非偶然。許多高級指揮員都記得:1993年6月5日,江主席來到國防大學與將軍班學員座談,曾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一句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顯然,他不是在欣賞文學,而是在講一種新的戰略視角。就是在這一年,江主席洞察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為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挑戰,親自主持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在軍事斗爭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正是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戰略決策,極大增強了國防科研戰線專家、技術人員和全軍指戰員的危機感、緊迫感,加快了我軍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