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務之急:理性直面干群和勞資兩大矛盾焦點
和諧社會要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建共享”,這一富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新口號,正承托著全體國人的發展夢想。然而,現實中兩對社會關系——干群關系和勞資關系,卻出現繃緊的態勢,危及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
勞動關系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2008年,我國正式實施了勞動合同法。然而,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我國勞資矛盾仍處于高發態勢。今年7月24日發生在吉林省通化市的通鋼事件,以7座高爐一度停產、1名企業高管被毆致死的后果,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勞動關系研究專家常凱和他的同事在去年推出的《中國勞動關系發展報告》中指出,勞資集體爭議和工人集體行動,在中國勞資關系處理中所表現出的作用越來越大,工人的權利意識、集體意識、組織意識也越來越強。
專家指出,有組織的公民社會應該建立在和諧的勞資關系基礎上。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不同社會機構、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間的平等對話,有效化解矛盾。
另一個緊繃的社會關系是干群關系。不久前,河南省鄭州市一處級官員一句“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引爆互聯網。貴州甕安事件中,縣公安局、縣委和縣政府大樓等多間房屋被毀,數十輛車被焚,百余名警察在事件中受傷。甘肅隴南事件中,聚集的群眾沖擊了隴南市委大院。此外,大量網民在南京周久耕、深圳林嘉祥等事件中呼嘯而聚,眾多跟帖留言中反腐敗、反特權的社會情緒集中爆發。統計顯示,這兩個事件中參與討論的網民均達到了數百萬。
作為中國學界關于和諧社會的首份研究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研究報告》,對干群矛盾的日益顯化感到擔憂。這一報告所進行的調查顯示,社會各階層對近10年來獲益最多的群體的排序中,69.84%的人認為國家官員是近年來獲得利益最多的群體。報告認為,目前存在的政府部門亂收費、學校亂收費、征地拆遷補償不合理、司法不公、粗暴執法、下崗失業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等社會沖突事件也常常被直接歸咎于政府部門和國家干部,這也大大增加了干群沖突的可能性。而之所以社會沖突事件被直接歸咎于政府部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不當使用。政府這個本應超脫于社會利益紛爭之外的中立調解者,也深陷利益沖突的泥潭不能自拔,這被認為是當前社會利益結構中最為危險的地方。
干群關系、勞資關系的繃緊,共同指向的是中國在社會結構定型中,利益關系和利益分配出現的扭曲。應該看到的是,農民通過維護地權、勞動者通過維護勞動權益,推動著利益表達機制的形成、社會結構的矯正、權力結構的新生。正是在這種博弈過程中,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迅速成長,社會在發展中呈現動態穩定。或許過程艱辛,但正是這些于巨大社會張力中催生的公民之治,方能真正引領中國奔向和諧。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記者 許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