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新中國在世界行走的60年,可以找到三條脈絡——打破封鎖、敞開國門、融入全球。60年來,在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風風雨雨中,共和國不斷成長、成熟、成功,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影響世界走向。歷史連接著未來,曾經是人類文明引領者的中國,仍有希望為世界帶來新的貢獻;一個古老國家的嶄新傳奇,必將在世界的聚焦中繼續上演。
打破封鎖——為國際生存空間
在意識形態和現實利益的驅使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強勢集團對新中國的封鎖,從來沒有停歇過。這些封鎖,以各種各樣的面貌,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思想、輿論等各領域出現,此消彼長。在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中,中國相對弱小但奮發圖強的身份未變,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戰略意志未變,改變的,是大國的心態和戰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恨之入骨,制造反華包圍圈。為了站穩腳跟,新中國外交“一邊倒”,站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但這個陣營并不牢靠。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面臨的第一個生死存亡的考驗。當蘇聯在支持中國參戰的立場上一再退縮時,貧窮的新中國毅然出戰,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犧牲,打出了軍威、國威,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開始惡化,“一邊倒”政策的根基倒地,中國陷入空前孤立。在美蘇兩個大國的核威脅下,毛澤東意識到,“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中國獨立研制原子彈和氫彈,打破了核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中國成為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它們在人權、臺灣、西藏等問題上不斷制造麻煩,中國沉著應付、穩住了陣腳,美國導演的制裁很快失敗。在“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領導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國力持續增長,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美國的總統幾年一換,但美國防范、遏制、封鎖(在它有能力的地方)中國的戰略意圖和行徑卻從未改變。美國的戰略利益遍及全球,視中國為其在亞太地區最大的戰略對手,用三條“島鏈”層層圍堵中國。最近幾年,美國在南中國海頻繁染指,就是要阻止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美國以反恐、提高保護等各種名義,在中國周邊四處活動,實施戰略合圍。
有骨氣和智慧的中國人從來不懼怕這些。以禁止對華軍售為例,美國封鎖向中國轉讓軍民兩用太空技術已經10年,美國和西方世界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中國航空事業蒸蒸日上:反衛星導彈試射成功、“北斗”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啟動、“嫦娥”繞月衛星升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成功。
打破封鎖的另一面是以堅定的立場、靈活的政策、友好的態度,爭取、團結國際上一切有利于我國的力量。結果,新中國挫敗了美國“亞洲人打亞洲人”的詭計,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外交全面登上世界舞臺,甚至在1979年與美國正式建交。這些寶貴的外交遺產,為日后民富國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