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全球——為和諧世界
新中國進入世界舞臺,參與建立國際新秩序和全球治理,并不是一場輕松的旅行,而是艱苦卓絕的斗爭。因為共和國建立在積貧積弱的神州大地上,是相對弱小的后來者。中華文明的智慧——這種被忽視的軟實力,是新中國縱橫捭闔打入全球的法寶。
抗美援朝讓中國人民意識到,經濟建設非得有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不可,中國需要同社會主義國家以外的國家打交道,由此催生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它已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之一。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為中國參與重大國際會議提供了第一次機會。中國的外交方針,迅速由“打掃屋子再請客”轉變為“必須走出去”。
1955年,冒著西方殖民勢力的冷嘲熱諷和國民黨勢力的破壞、刺殺危險,周恩來率團參加了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他在會上表達的“求同存異”思想以及與美國坐下來談判的意愿,震動了世界。
時間進入21世紀,和平發展的中國引起了全世界對“北京共識”的思考,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又提出“和諧世界”理念,一時間引起世界關注。
以上認識、轉變和主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生動體現,是新中國的治國智慧為世界和平作貢獻的縮影。
中華文明崇尚和諧、兼容并蓄的本質特性,是新中國56個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歷史根源。反映到國際關系上,中華文明崇尚和平,反對殖民掠奪小國,主張大國“守雌、居下”。新中國參與世界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實踐上——如睦鄰友好,對外援助,發展大國關系,積極開展雙邊、多邊外交,還是理論上——如“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以及“和諧世界”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觀,都根植于這樣的思想、文化沃土。
幾年前“鐵娘子”、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斷言: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她舉例說:中國出口的只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甚至電視節目。她說中國不出口思想,是因為她并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不了解中華文明——這種我們至今仍未全面認識的至高智慧。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資源就那么多,環境的承受力就那么大。而高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制造需求的能力無限膨脹。由此引發的全球性問題,如能源短缺、氣候變異、環境破壞、經濟失衡、貧富差距等,已經威脅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每一個國家。越來越多的西方政治家意識到,沒有中國的參與,任何世界性難題都難以解決。他們甚至說一個美國和中國共同主導世界的時代(G2)正在到來,與其說他們想“捧殺”中國,不如說他們發出了一種時代的呼聲:地球危機四伏,迫切需要中華文明的智慧,需要東西方智慧的交融。
俄羅斯和東歐的學者曾羨慕地說,中國有鄧小平這樣的領導者,是非常幸運的。回首共和國60年的征程,我們也可以自豪地說:世界有中國這樣的成員,是非常幸運的。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記者 周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