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甫說,他是開國大典當天早晨7點才接到擔當護旗手任務的。記者 李志華 攝
1951年,李元甫(左)和另一名護旗手盧喜鐘,推著首長的自行車照了一張合影。圖片由李元甫提供
“開國大典時,我是四名國旗護旗手之一。”憶起60年前的往事,家住工農路省建行宿舍的李元甫老先生心潮澎湃。
當天清晨才接到任務
1949年10月1日清晨7時許。北京東四南大街史家胡同8號,北平市糾察總隊一大隊就駐在那里。
擔當警衛員職務的李元甫剛吃過早飯,就被一位參謀叫住了:“李元甫,迅速到食堂門口集合!”與李元甫同時集合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一大隊的劉俊英、藏圖弟和盧喜鐘。這位參謀壓低聲音嚴肅地說:“交給你們一項光榮的任務,在開國大典上做五星紅旗的護旗手,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證咱們的國旗順利升起。你們現在立刻趕到天安門廣場。”
聞聽此言,四個人既激動又緊張,顧不得多想,一路穿東安市場、經王府井、過北京飯店,飛奔而去。3公里的路程,他們以最快速度趕到了天安門廣場。
電動升旗裝置預演出問題
這“天大的幸運”咋就突然落到李元甫他們頭上了呢?李元甫事后才知道,背后的故事還頗富戲劇性。
建國前的北京,“胡同賽過牛毛,特務和流氓也賽過牛毛。”社會治安非常復雜。李元甫所在的北平市糾察總隊一大隊除了完成公開的警衛任務外,還要派大量的便衣監視社會動態,跟蹤嫌疑分子,以肅清對開國大典的不安全隱患。
離開國大典只剩三四個月,天安門前還是一個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的廣場。“光野鳥、野鴿子糞就拉走了5車,雜草更別提了,都有半人高,廣場更是坑坑洼洼。”李元甫告訴記者,當時,葉劍英元帥曾下令,凡是出城的車,不管公車還是私車,每次出城都要拉一車垃圾出去。國家還調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對天安門城樓、金水橋以及天安門廣場進行了維修裝飾。
1949年9月30日,開國大典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22米高的鐵制旗桿傲然矗立,電動升旗裝置安裝完畢,正在做最后的調試。
誰料,到了當天夜里預演升旗時,國旗到了旗桿的中間就停止了。 那天晚上有點小風,但是任憑小風左一下右一下拍打,巨大的紅旗仍然飄揚不起來,好像挺悲痛似地成了半旗。有人善意地解釋了這件事:當時,天安門國旗桿的南面,正破土動工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預演升旗的前幾個小時,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儀式,毛主席親手鏟下了第一锨土。這面有靈氣的國旗,在它第一次升起的時候,不忘為國捐軀的820萬英靈,自動升半旗向英烈致哀。老百姓都傳說那一塊紅布通人性。
這件事漸漸傳成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人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實那天是因為機械裝置出現了故障。”李元甫說。后來,經過反復維修,改制調試,到10月1日的凌晨,才調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