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環境保護
![]() |
一位中國公民和他的“中國水污染地圖” 2009-06-01 11:20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公民馬軍的兩張地圖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2008年10月22日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沃爾瑪高層悉數出場,面對近千家主要供貨商,沃爾瑪鄭重宣布:所有供應商必須做到環境守法,污染企業將不能成為供貨商! 而就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的一家環保NGO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應邀介紹其所開發的“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數據庫。會場外,沃爾瑪公司還專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設置了一個展臺,以便其供貨商們咨詢相關環保問題。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 環境保護與供貨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電子地圖打造環境信息公開平臺 “創造水污染防治的動力是當務之急” 馬軍早年進入香港《南華早報》擔任研究員,正是在這段近十年的工作期間,馬軍有機會目睹河流斷流、湖泊污染等觸目驚心的環境事件。在研讀大量科技文獻、歷史典籍,并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后,馬軍終于在1999年寫成《中國水危機》一書。 2006年,馬軍創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期間主持開發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建立了國內首個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數據庫。 中國2/3的城市面臨水資源短缺,而有限的清水資源正在被滾滾排放的污水破壞, “創造水污染防治的動力是當務之急。”馬軍說。 打開中國空氣污染地圖,首頁是一張中國地圖鏈接,通過點擊中國地圖可以進入省級地圖,點擊省圖可以進入地級市的行政區域圖。通過點擊地圖鏈接,可以查看不同省市的空氣信息。使大家可以對自己所在的城市,也可以對各地的空氣污染的水平進行一個橫向的比較,由此對全國或者某一個省的范圍內的空氣質量水平有一個更清晰和宏觀性的把握。 通過這個公益數據庫,用戶可以進入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超過300家地市級行政區的相應頁面,檢索當地的水質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標排放企業和污水處理廠信息。 馬軍及其所領導的團隊在過去3年的時間里,持續對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數據庫進行更新。從2006年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第一次發布水污染地圖數據庫直到2009年4月份,“中國水污染地圖”已經列出了超過30000條的企業污染紀錄,而空氣污染地圖也列出了13000余條企業違規超標紀錄。國內的企業占其中的大多數,但也包括相當數量的外資企業,甚至包括很多知名跨國公司。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還與綠家園、地球村、綠駝鈴等多家環保NGO組織合作,將政府公布的污染或者超標企業的數據搜集并在兩張地圖上進行定位和標注,這樣公眾可以更多了解周邊污染源的監管記錄。 “每一條河流的保護最終離不開本地的社區和環保組織”馬軍說,“希望我們的數據平臺能夠有助于推動更加廣泛的公眾參與”。 供應鏈管理體系破解環境守法困局 “商業力量驅動企業公共參與” 2008年馬軍注意到,向中心說明改進情況的幾乎都是知名的歐美和日本跨國公司,而國內包括港臺、韓國的企業則少之又少。顯然,通過曝光違規超標產生的公眾壓力只對擁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有作用。 同時,馬軍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受惠于外需拉動的同時,也承受了巨大環境壓力。要提升中國的環境質量,需要將壓力傳遞到大量對公眾關注尚不敏感的企業,而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供應鏈。 2008年8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了名為綠色選擇聯盟的供應鏈管理體系。馬軍的思路看起來很簡單:大型企業有數百家到上萬家不等的供貨商,而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恰恰有各級環保部門發布的幾萬條污染企業的官方紀錄。企業將供應商的名單輸入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地圖中的搜索引擎,把這兩個名單一比對,就可以馬上發現自己的供應商是否存在政府查處的違規超標現象。 但這一供應鏈管理體系的開發實際上卻并不簡單,它是中國多種社會進步的釋放點。首先,中國各級環保部門在近年來公布了大量的環境信息;之后,環保NGO將這些散落分布的信息收集整理起來,使之變為可搜索、易查詢的公共數據平臺;其后,國內外媒體對相關信息進行了放大,使其更有效地傳播。最后,公眾對此給予了更多關注,而負責任的企業率先對公眾壓力作出了反應,加強了自身的環境管理。 “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是一種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新嘗試,它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激發的動力,通過領先企業傳遞到龐大的全球供應鏈條,從而調動市場的力量,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進程。”馬軍說。 水污染地圖激發的公眾參與,不同于以往單純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監管形式。除了收集政府信息外,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也依靠當地社區和環保組織等民間力量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并以此為線索找到政府監管信息。隨后通過媒體的互動與跟進,將企業的污染信息傳播給社會,進而對污染企業形成公共輿論壓力,促使企業進行整改。這期間,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回應,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做出了停產整頓的處理。這就實現了各個利益方的良性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