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環境保護
![]() |
一位中國公民和他的“中國水污染地圖” 2009-06-01 11:20
三年來的實踐表明,公眾參與確實為受困于執法不嚴的污染防治注入了新的動力。在信息公開形成的公眾關注的壓力下,先后有上百家企業與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合作,其中多數說明了自身出現的環境問題。甚至還有20多家企業開展了第三方環境審核,以向公眾證明其達標狀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自然之友”等20家本地環保組織參與監督審核的過程,促進了企業改進其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 雖然“綠色選擇第三方審核”是基于環境專業機構的審核標準和流程開發的,但它不同于傳統的環境審核。“基于對審核市場中存在的問題的認識,我們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即綠色選擇審核的過程需要有環保組織的監督。”馬軍說,“當然,只要我們確定審核的流程是正常的,環保組織不會干預專業機構做出專業的判斷。” 中國水污染地圖數據庫對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已經引起了一些大型企業的關注。2007年2月,當上海松下電池有限公司在得知公眾對其超標排放問題的反應后,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進行了積極交流,同時進行了大力改進。當年8月,在“自然之友”等21家參與發起綠色選擇倡議的環保組織均無異議的情況下,上海松下公司的超標紀錄成為第一條從水污染地圖數據庫刪除的紀錄。 在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推出后,沃爾瑪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自2007年起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展開多輪會談,了解數據標準、更新狀況以及使用方法等問題。通用電器、耐克,以及香港的溢達等大型企業也都積極地通過污染地圖數據庫來管理和識別他們的供貨商。 企業會在污染地圖上定期搜索,而在和新的供應商簽合同前,也要看這兩張地圖,并進行搜索,確認供應商沒有環保處罰問題。在這樣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供貨商前來溝通并說明情況,而他們所提交的解釋和政府后續監管記錄也被刊登在了污染地圖數據庫。 在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第三方審核流程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近期開展的6次綠色選擇審核,多數都是在客戶企業的明確要求下開展的。這其中既包括外資企業,也首次出現了中國的國內企業。 很多的企業正是通過這種公眾參與的方法,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地整治和改進自己的環保設施,使自己的污染信息從數據庫中消除,這既維護了自身企業的聲譽,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我們的挑戰,一方面是不斷持續更新完善我們的數據庫,保證其全面性,同時在海量信息的整理中確保標準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性,以便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政府、企業和公眾互動,并將公眾參與污染治理引向深入。”馬軍說。 信息公開指標體系集納多方智慧 “我們拿數據來說話” 污染地圖是建立在中國政府不斷擴展的環境信息公開基礎上的。馬軍認為,公眾參與受惠于這一進展,同時也應該為推動這一進程提供動力。2009年5月1日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實施一周年的日子。為評估信息公開元年環保部門的表現,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了一個污染源信息公開指標體系,目前正和知名的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合作,對上百個城市的污染源信息公開狀況進行評估。 為保證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NRDC請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環境法、環境經濟專家一起進行論證。來自政府負責環境監測部門的專家,環境政策研究專家和資深媒體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之后,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也向其他專家發送評估報告并征詢他們的意見。 與“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一樣,信息公開指標體系的基礎同樣是環保NGO持續不斷的數據收集和整理。即使是這樣,對上百座城市污染源信息公開狀況的評價依然工作量十分浩大,難度也相當大。“我們希望做更多的定量分析,希望拿數據說話,這就意味著評估需要建立在對大量數據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并且要交叉核對,后續工作很多,很細微。” 指標體系的評價工作使得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同事們在日常更新數據,和企業交流互動,監督第三方審核并撰寫報告外,又增加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感到欣慰的是,我們的工作效率絕不輸于我所了解的一些私營部門。”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明確賦予公民申請公開環境信息的權力,它規定“環保部門必須在環境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以便民的方式公開政府環境信息,在15個工作日內對公眾獲取信息申請作出答復。” 為評價新法規的執行情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同時向上百個城市的環保部門發出申請,申請公開污染企業的相關信息。而各地反饋差別很大,其中約1/5的政府部門提供了申請的信息,但“有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稱不知道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有些在溝通中稱只對其它政府部門的信息查詢申請進行處理,有些干脆說需要為企業保密。”馬軍有些無奈。 雖然信息公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馬軍介紹,環境信息公開在過去一年間已經取得了進展。在長三角等發到地區,上海和江蘇、浙江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較為系統地披露企業污染記錄,而武漢等城市甚至開始實現在線監測的網上披露。 馬軍希望能系統收集不同地區在信息公開方面的良好案例,推薦給其它地區的政府部門去分享。“這些案例源自現實的操作,因此在中國現行的社會條件下具備可行性”。馬軍說。 編輯:肖亭 來源: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張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