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格局微調
事實上,經過三聚氰胺事件,中國乳業格局并沒有如此前業內所擔心的那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強還是那個三強——伊利、蒙牛、光明,但“枝干部分”的微調卻也無法忽視。
其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三鹿轟然倒下,三元接手。
市場一直將三元視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由于沒有被三聚氰胺波及,在其他乳企努力收復失地的時候,三元卻在趁勢擴張,以共計約6.6億元的價格大膽接手三鹿經營性資產。在競拍三鹿資產成功后,三元股份總經理鈕立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三元將盡快向行業第一陣營突擊,相信用不了多久,三元在中國乳品行業的地位將會得到提升。
盡管有著沖擊第一陣營的“豪言壯語”,但三元躋身第一陣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73.24%;凈利潤3673萬元,同比增長138.01%。業績中,主業之外的投資收益貢獻率高達95%。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作為區域品牌的三元已經開始了全國擴張步伐,整合也已經初見成效,但未來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對于三元來講,營銷依舊是難點。
微調之二:蒙牛國有化。
除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遭遇重創之外,蒙牛今年年初還遭遇了特侖蘇OMP事件的二次打擊,導致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出現下滑,營收也被伊利超越。
2009年7月7日,中糧集團和厚樸投資聯手以61億港元收購蒙牛乳業20.03%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包括寧高寧、于旭波在內的中糧及厚樸4名相關負責人也正式進入蒙牛乳業董事會。至此,四家乳業上市公司均有了國企背景。
收購之時,業內曾表示,剛剛確立全產業鏈食品戰略的中糧集團,將觸角延伸到中國乳業的地盤上,意味著具有雄厚背景的大型央企看好中國乳業以及蒙牛的發展前景。而中糧入主對于蒙牛來說,無論是上游奶源建設還是下游產品營銷,都將會有實質性的好處。
劉冉分析,國家曾明確提出鼓勵國內乳制品企業的兼并、收購和重組,而在行業并購的進程中,具備強大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應更能游刃有余,畢竟兼并所需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也只有深厚的政府背景才能給予。
微調之三:資本青睞乳業。
三鹿的倒下令持有三鹿43%股權的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很受傷,此后資本對于乳業的關注度驟降,但這種局面已然隨著乳業的復蘇出現較大改觀。厚樸投資入股蒙牛之后不久,兩家以產業投資聞名的創投也相繼入股中國地方乳企。
8月13日,已經轉入紐交所主板上市的飛鶴乳業(NYSE:ADY)宣布,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定向增發210萬股普通股,以獲得紅杉資本63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完成后,紅杉將獲得飛鶴10.5%的股份。9月20日,凱雷投資集團宣布與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向廣東雅士利集團注資,分別占有雅士利17.3%和6%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資本的頻頻進入顯示出乳業前景的向好,也將給乳企帶來較大的資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