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進程加快 農業發展穩定
改革開放以后,湖北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方式由粗放型逐漸向集約型轉變。其中工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基本形成以大中型企業為骨干,以汽車、冶金、機械、電力、化工、電信、輕紡、建材等為支柱的現代工業體系,全口徑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3.17億元到2008年的4330.2億元,增長了738.6倍。
1952-2008年間工業對湖北全省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8.3%。化肥、布匹、汽車、鋼材、水泥等主要產品產量穩居全國前10位,涌現了一大批如武鋼、新冶鋼、東風公司、東風本田、神龍公司、東汽股份、武石化、武煙、大冶有色等收入超過百億的支柱產業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樣迅猛,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值達1108.13億元,占工業增加值比重28.8%,比1996年提高了18.1個百分點。
同時,農業的發展也穩步加快。湖北省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3.9億元到2008年的1780億元,增長了71倍。各類農產品產量均大幅增長。農業開始向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為全國扮演了重要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的角色,每年調出或銷往外省的糧食達80億斤。
在工農業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也凸顯出湖北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湖北省的綠地覆蓋面積達到了30%以上”,尹漢寧介紹到:“武漢城市圈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各項改革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能源生產力顯著提高 交通運輸條件改善
2008年,全省能源生產總量達5336萬噸標煤,比1978年凈增4580萬噸,年均遞增6.7%。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裝機容量2240萬千瓦,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隨著清江隔河巖、高壩洲、水布埡等大型水電站的梯級開發,以及武鋼、襄樊、黃石等大批熱電廠擴改工程的投產,湖北能源自供和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支撐能力明顯加強。
在交通運輸方面,湖北省鐵路、高速公路、水運和航空等多渠道網絡已經形成。鐵路方面,高速鐵路京廣線正在抓緊建設之中,武漢到上海的鐵路快速通道已經形成,武漢城市圈的4條城際鐵路相繼開工。高速公路歷程2008年達到2719公里,輻射全省86%縣市區,覆蓋90%左右的人口。內河航道經過疏浚,通航條件大大改善,長江湖北境內已經修建了18座橋梁,僅漢江湖北境內修建橋梁就達到10多座。民用航空開通了160條國際國內航線,航行里程達15.89萬公里,天河機場經過擴建已經成為中部最大的國際機場,旅客量預計今年將突破千萬人次。郵電通信、農田水利、防洪工程等方面也是碩果累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正在積極的籌備建設之中。
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1953年,湖北全省出口額僅0.82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湖北開放型經濟的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
2008年湖北省進出口總額買上200億美元臺階,是1978年的118倍,年均增長16.6%。貿易往來國家和地區由朝鮮、日本、前蘇聯、香港等幾個增加到2008年的200余個。出口產品由改革開放初期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轉化。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落戶武漢。至2008年底,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1446個,合同外資金額達236.46億美元,相繼有80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湖北,為湖北省招商引資快速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