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廣元市政府“三停五不”的“追債”方式就像一場風暴,正席卷著廣元。11月30日的“大限”,更像是一把命運的利劍,直指公務員“老賴”們的心理防線。
200多個公務員,截至11月18日,10年間累計欠賬571.02萬元。一個人口50余萬的城區,一個GDP200多億元的地級市,為何會出現如此眾多的公務員“老賴”?個人欠賬還錢,本與單位無關,那么,廣元市政府為何又以“三停五不”(即停職、停工、停薪、不提拔、不調動、不評先、不晉級和不加薪)的強硬方式為銀行“追債”?歷時數日調查,本報記者將為您解密廣元市政府“誠信利劍”揮向公務員“老賴”背后的深意。
■案例■
欠貸10年 2萬變6萬 他就是不還
12月7日,記者致電剛剛成立數月的廣元市清貸辦獲悉,公務員“老賴”還債情況仍在統計之中。
“這不亞于一場‘地震’,震懾力很大。”廣元市某部門一公務員向記者表示,廣元市政府提出“三停五不”后,“欠貸”已成為很多公務員之間談論的焦點話題,很多人因此“茶飯不思”。
但仍有很多公務員“老賴”處于觀望狀態。廣元市利州區信用聯社介紹,該市工商系統一名袁姓公務員分別于1998年3月和7月,在利州區元家壩信用社、建銀信用社貸款1.3萬元和1萬元,至今已經過去10年,但他一直拒絕還款。記者獲悉,到去年10月份,其貸款利息就已達到4萬元,接近本金的兩倍。
“錢并不多,他也并不是無力償還,可是他就是不還,催了也沒用!”該信用聯社相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袁某不僅不還錢,態度也很“強硬”,有時候還會說“你們起訴我噻”。對于下發的催收通知單,袁某也拒絕簽字,“這意味著‘不認賬’”。
記者從該信用聯社的統計表中看到,在袁某的拖欠貸款原因一欄寫著“有錢不還”,該社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都是通過財產評估后得出的結論。在歸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等統計欄內,記者發現均為空白。
12月2日下午,記者到袁某所在單位采訪時被告知“不在單位”。其單位一李姓領導表示,袁某欠款的事單位都知道,但清貸辦的公告只發給上一級部門,區一級領導也找袁某談過話。至于其為何欠債不還,李姓領導表示這是私事,他也不清楚。該單位一名職工告訴記者,“袁某的經濟條件不錯,工作很敬業,還擔任副所長職務”。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袁某手機號碼更換頻率非常高,單位領導都不清楚他目前的手機號碼。
另一公務員“老賴”情況則有所不同。廣元市財政系統一桑姓公務員在3年前貸款4.5萬元后,至今仍未還清。桑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并不認為自己是“老賴”,他對記者表示,欠債還錢是應該的,沒有還清貸款的原因主要是他目前已沒有償還能力,并非“有錢不還”。桑某說,他現在還欠信用社貸款本息5萬多元,另外在農行還透支信用卡1萬余元,“我承認欠債該還,但我家庭破裂后一直一個人過,每月只有2000多元工資,清貸辦要求我年底前全部還完,這咋個可能嘛”。
■背景■
200多個公務員緣何淪為“老賴”?
如此眾多的公務員淪為“老賴”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廣元市清貸辦一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時間跨度比較長,所以公務員“老賴”形成原因也比較復雜,“有人已經死亡,也有人由于各種變故無力還款,還有些人早已不是公務員”,他認為惡意拖欠的人并不多。
對此,廣元市很多金融機構并不以為然。在某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提供給記者的一份公務員“老賴”統計表上,記者看到,在200多人的名單上,均詳細地標明了所在單位、職務、貸款金額、貸款時間和拖欠貸款原因等。而這些公務人員貸款用途也是五花八門,有說用來打井的,有買車買房的,有養豬經商的,也有用于資金周轉的,還有購買女士用品的。
記者統計發現,這些貸款單筆額度并不大,多數都在1萬~3萬元,但在貸款時間一欄則顯示,很多人拖欠時間已經長達5年,部分甚至超過了10年,很多人的利息額度已經遠遠超過本金,其中8成以上拖欠原因被標注為“有錢不還”,還有10多人的拖欠原因為“惡意拖欠”,“無力償還”的只有少數幾個。
“公務員‘賴賬’貸款主要集中在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時間內”,業內人士表示,正是這10年間,公務員還貸的信用越來越差,“欠賬不還”的土壤也逐漸形成,并開始進入惡性循環。很多公務員針對“欠貸”采取了“踢皮球”的方式應對,“銀行找他還,他說沒錢;上級部門問,他說要還,但就是不還;當涉及到權力部門的時候,銀行催債則更顯得無能為力”。
采訪中,廣元市財政系統桑姓公務員認為,出現這種狀況,銀行也應承擔一定責任。他說當年貸款比現在容易,尤其是銀行工作人員三番五次向他推銷信用卡,自己也就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造成“窟窿”越來越大,而每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已經讓他無力還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廣元投資貸款渠道并不寬廣,所以也導致“找公務員貸款”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的優先選擇之一。有關專家對此表示,正是由于金融機構和公務員之間的利益紐帶關系,才使得不良貸款的雪球越滾越大。
但對于“貸款容易”的說法,廣元市很多金融機構也表示出了不同意見。某金融機構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由于在借貸人中,很多都是公檢法等一些權力部門,“也不好不貸”。記者從一份統計表中看到,在利州區信用聯社的公務員欠貸名單中,公檢法系統工作人員占了近3成。
眾所周知,解決“賴賬”的最有效途徑當屬法律手段。但記者在廣元市調查發現,盡管出現大量的公務員“老賴”,但金融機構通過法律途徑催債的并不常見。這又是為何呢?某金融機構相關人士表示,“都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也不好撕破臉皮,而涉及到監督和執法的公檢法工作人員,由于其特殊身份,催貸也會遇到一些麻煩,執行則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