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高峰的時候,交通臺‘一路暢通’這個節目只能理解為‘全北京只有一條路暢通’。要是趕在中秋國慶這幾個節日之前的一段時間,北京就沒有什么‘高峰’了——全天都是高峰,晚上10時了還堵車呢。”每天開著出租車在路上奔波的“的哥”胡師傅說。憑他的經驗,在北京開車,只有農歷除夕前的兩三天到元宵節之間,不足20天的時間里比較通暢,剩下的11個半月,“每天都是掙扎。”
幾乎每一位司機都有一個直觀感受,去年10月開始實行的“五日制限行”在最初幾個月的確起到了一定緩解交通的作用。根據市交管局指揮中心的統計,這段時間早高峰期間擁堵路段明顯減少,即使部分路段出現堵車,擁堵時間也不會很長。然而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這種感受日漸消退,早高峰期間時速低于20公里的主干線迅速回升至70條以上。如果遇到雨、雪、霧天氣,擁堵路段還會直線上升到百條開外。“北京現在9成以上的道路都是飽和或者超飽和,路網的建設速度遠遠低于車輛增長的速度。”市交管局新聞辦公室主任張景春說。
狀態· 停車
開車困難停車更難
“我們也不太愿意在大型居民小區周圍治理亂停車,但有的時候確實太亂了,也給那些不停車的居民帶來了很大不便。”一位海淀交通支隊一線交警對記者說。
路上雖然堵,但只要有耐心,終歸還是能到達目的地。可是,到了目的地之后,車子能停在哪兒的確是個問題。在市中心和部分熱點地區,地面停車場的收費也已經達到每小時5元,大大提高了車主的用車成本。眾多不愿付這筆費用的車主只好各顯神通,努力尋找周圍不收費的小胡同、小馬路。以東單地區為例,從郵通街、蘇州胡同到北極閣,工作時間內道路兩側很難找到一塊空當。
和寫字樓集中的地區“只要肯花錢就能停車”不同,以朝陽區望京、海淀區世紀城、崇文區富貴園等為代表的較大居民小區周邊,壓根就沒有合法停車位。剛在望京商業中心旁邊某樓盤買了房子的袁先生說,現在回家,只能在樓下勉強找個空地把車停下。“我這是新車,停下來之后還得提心吊膽,唯恐明天下樓發現車被剮了劃了。”
一位常年工作在一線的交警告訴記者,每當到這樣的小區外道路處罰亂停車時,幾乎都會遇到市民強烈表達不滿。“他們說的我也都能理解,不讓停在樓下,還能停到哪兒去?可樓下的道路畢竟是供人通行的,這么多車堆在這兒,有很多車甚至車頭向內,車尾朝外,占了半條馬路,其他過路司機意見很大。”據介紹,在居民小區集中的地區,如要徹底解決停車難,只有在規劃中建設停車樓能稱得上是個辦法,其他諸如發動社會單位提供空間、小區內見縫插針尋覓車位都只能勉強解決一點點問題,隨著車輛越來越多,只能給居民和社會單位造成更大的不便。“可是話說回來了,現在的開發商,建一幢住宅樓能掙多少錢,建一個停車樓,才能掙幾個錢?沒有足夠誘人的經濟利益,政府又沒有強制性要求,誰會愿意做這種慈善事業?”這位民警無奈地說。
截至11月17日,交管部門統計的全市路側停車位共有63979個。盡管為了盡可能多的規劃出新的停車位,交管部門已經絞盡了腦汁,但是和停車需求相比,這個數字還是可憐了一點。
講述· 賣車
率先實現家轎夢想
-大眾汽車(北京)中心銷售總監劉偉
劉偉1995年便在北京市上海汽車聯營銷售公司任汽車銷售業務員,當時還沒有銷售顧問,更沒有如今的4S店稱謂。
“1998年以前,北京汽車銷售主要有北方市場和亞運村市場,銷售和維修站是完全分開的,你在我這兒買車,再到維修站保養和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