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劉偉感慨很多。“1999年以前中國的汽車市場就是‘老三樣’的天下,當時開上桑塔納就已經非常受到崇拜了。”2002年以后,汽車才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中國的百姓家庭。2002年“POLO”在中國是全球同步上市的車型,從此才有了諸如某某車型全球同步上市,某某車型中國首發的稱謂。
“購車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買私家車的個人少,一般都是中年男性購車;而現在,大學生、女士、老年人等,什么客戶都有,而車型也從A0級到D級極大豐富了。”劉偉說:“我堅信北京的汽車保有量還會增長。對于北京的交通狀況來說,我個人認為,并不可怕。早晚高峰的擁堵,主要是城市生活的郊區化形成的,并不能因為擁堵就限制車輛。我堅信,只要公共交通的持續優化改進,北京的交通一定會是暢通的。”
講述·的哥
出租司機換車特勤
-的哥汪其華
1997年,剛當上出租車司機的汪師傅開的是兩廂紅色夏利:“2000年紅色夏利換成了藍色夏利,2003年又變成了北京現代索納塔,而現在,我開的是桑塔納3000,是去年奧運會前新換的。”這12年來路上的變化,汪師傅滔滔不絕給總結出了幾條“特別”變化:一是打車客人成分變了,原來生意人多,現在什么人都有,“中小學生、農民工,都來打車。”二是打車人里老外多了,而且會說中文的老外增多,“你不看人有時聽聲兒都不知道他是外國人。”三是坐車人聊的話題變了,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聊自己生意的居多,現在是五花八門無所不聊,從家長里短到高科技,車廂里都能聊起國家大事。四是坐車人心態變了,“原來著急的不多,現在堵車了,各方面壓力大,脾氣大的乘客增加了不少。”
說起最大的變化,還是“道路越修越多,可是趕不上汽車增長得快,早晚高峰堵車嚴重多了”,談到這個汪師傅也很無奈:“現在城市結構布局我看變化太大了,不少北京人越住越遠但單位都在城區,城市人員流動大、范圍廣了,加上收入增加,買私車人越來越多。所以,我是同意‘限行措施’的,建議一直保留這個措施。”
講述·市民
汽車換代堵車升級
-市民程先生
1997年那年的2月,北京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市民程先生2月24日拿到了自己的駕照。“當時家里沒有車,有個做小生意的親戚家有輛切諾基,借給我開過。1999年以后開單位的車給別的單位送貨,上班早高峰時間,從東直門一直開到通州,不怎么堵車。”
2002年,程先生貸款5年買了輛價值8萬多元的羚羊車。“當時還剛買了房子,心里高興但同時壓力也比較大,一個月要還660多元車錢。”
去年,程先生把舊車賣掉,升級換代成了斯柯達明銳。“換個空間大些的新車以后老人孩子都能裝下。”程先生說:“如今生活好了,出行條件好了,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堵車是一個大問題,修路的速度趕不上車增加的速度,近些年占用快速應急車道的現象明顯增加,就是因為車太多路太堵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交通法規的普及不夠,很多車主并不了解許多路上規矩的細節,還是多年前在駕校沒怎么上心學的那些老規矩,導致現在路上有不少不必要的糾紛出現。車多了,汽車文化、交通知識又沒有跟上,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