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隱患
新發行城投債的難度系數越來越高,而一場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暴即將刮起
多方聯手“排雷”
不過,從2009年6月開始,張君發現,從銀行獲取貸款不那么容易了。同時,根據市財政局的最新指示,張君工作內容從原來的一件事又變回了兩件事,一是繼續貸款,幾個億、幾千萬的規模都要貸,但各商業銀行負責人的笑臉已經換成了冷面孔;一是資產注入,在銀行的催促下,張君要把政府各機關的房產、土地和各類設備設施注入投資管理公司,以達到新增貸款的資產要求。
張君說:“很多政府機關的房產,底層都是門面房,是各機關預算外收入的來源,現在要收到我這里來,等于斷了他們的財路。工作很難做,抵觸情緒很大。”
資產數量和質量不達標,還款付息的壓力又與日俱增,張君只有考慮多元化的渠道融資。“我們考慮過和銀行、信托公司合作,發行‘銀政信’三方合作的理財產品,用募集的資金收購我們公司的股權,再由市財政擔保承諾一定期限后溢價購回所有股權。但后來被銀監會的內部通知叫停了。現在,希望從我們這拿到錢的城投公司能夠自己發行城投債或者上市融資,幫我們周轉一下資金,應付一下銀行,但是兩方面操作起來都沒那么容易。首先,國家發改委現在放緩了城投債的審批節奏,目前排隊等待審批的城投債超過百家。發改委對新發行城投債的信用評級標準也有提升。其次,從資本市場融資,現在地級市城投公司IPO基本沒戲。像A股市場的云南城投、中天城投都是借殼上市,但現在找個殼的難度也是越來越大啊。”張君無奈地表示。
正如張君所言,新發行城投債的難度系數越來越高,而一場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暴刮起。
2009年12月3日,財政部明確指出“地方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量力而行。嚴禁違反或規避相關法律的規定,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向社會公眾集資等直接或變相提供財政擔保。”
2010年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盡快制定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措施,防范潛在財政風險。”
在2010年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要對目前融資平臺的融資狀況進一步清理、核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妥善處理。平臺公司經過清理以后,應該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規范運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這次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規模比較大,其中以土地為抵押的借款和由城市政府進行綜合還款的項目最值得關注。
實際上,2010年2月末,市場就有地方政府債務將按照四類劃分、區別對待的方式進行處理的傳言。國信證券報告介紹,地方政府債務將分為按照地方政府經費補助事業單位的債務、公益性項目且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的債務、公益性項目且有穩定經營性現金流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償還的項目、競爭性項目的債務四類。對于四類債務的處理方法,首先對存量債務要明確償債責任,不經批準不得改變原有債權債務關系,不得轉嫁償債責任;對公益性無現金來源債務涉及的在建項目,地方政府通過預算資金和地方政府債券等多渠道安排資金;其他債務資金涉及的在建項目,由原貸款銀行審核后,繼續按協議提供貸款,保證項目建成。
揮別風光的2009年,進入2010年的張君也有點擔憂。有消息稱,對承擔公益性項目建設和融資任務,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完成在建項目后,不再承擔融資任務,其相關業務和資產將剝離;而對只承擔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不承擔建設任務、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將予以取消。這意味張君很快可能面臨失業的處境,而他從銀行貸出的40億元不知何時才能還清。
不過,張君仍然樂觀:“我也聽到了一些清理的風聲,只說沒有經營收益的要取消,但地方政府還沒有這個意思,具體政策也沒出來,走一步看一步咯。”
賣地還貸
為了償還本息和繼續獲得貸款,地方政府必須保持較高的土地價格和對土地的旺盛需求,否則,許多地方融資平臺就將“破產”,地方金融也將因為巨額的呆壞賬陷入困境
土地財政難止
張君說,融資近40億元的他多數時候只是“一夜富豪”。“當時,市財政局告訴我們,銀行肯發放大量的低息長期貸款是天賜良機,并指示我們將銀行貸款迅速、全部提出,轉到投資管理公司的賬戶,怕到時候提不出來。但資金在我們公司的賬戶只作短暫停留,幾天之內就會劃撥到各個城建項目公司的賬戶。這些項目公司所做的都是財政性資金支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基本都是公路建設。”
從信貸資金劃出投資管理公司的賬戶開始,張君就徹底對資金失去了控制。“我們和這些項目公司沒有任何股權關系,資金劃過去也沒有簽訂任何合同,他們怎么花,我一點都不知道,也管不了。現在負債全都是我的,我這里就是一個殼公司。”張君并不諱言。
“你拿什么還給銀行,你就不擔心銀行找你麻煩?”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此不解。
張君說:“我有什么壓力。所有的貸款,財政局都事先跟銀行打過招呼,肯定要靠財政資金兜底的。我們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城投公司的那些項目短期內也沒有現金回流。所以,前幾年主要靠財政資金墊付一點利息,等城投公司的項目開發完后,周邊土地的價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財政局再拿賣地的錢來還銀行的貸款,輕而易舉。”
G市財政局采取的正是目前國內各地方融資平臺的通行做法。地方政府的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也由此成為大量銀行新增貸款背后的“隱形擔保。”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就是民間所說的“二財政”。根據財政部數據,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約為14239億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表示,地方政府要想在有限的公共財政條件下做出“政績”,就要把“二財政”用好。與按部就班地先賣地、后建設相比,習慣于“寅吃卯糧”的地方政府,在銀行的配合下,天然地傾向于選擇貸款-建設-賣地-還貸的資金運作方式。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和對其他項目的支持必然導致地方政府擴張債務的沖動。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一再擴展,城市規劃定位一再提高,城建規模快速膨脹,城建投資也高速增長。為了償還融資平臺借款的本息和繼續獲得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必須保持較高的土地價格和對土地的旺盛需求,否則,許多地方融資平臺就將破產,地方金融也將因為巨額的呆壞賬陷入困境。
事實上,G市的房價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的2009年實現了翻番,達到歷史峰值,全國房價、地價也在2009年呈現同步報復性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