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越精簡越多
喬家大院人員編制50個,但現在正式工已達128人,另有臨時工20人,平均一個院子近30名員工,嚴重超編,只好采取半天工作制。記者了解,喬家大院員工月薪1000元左右,高于當地事業單位一般水平。加之工作強度不大,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悠閑的差使,很多人都想調進喬家大院。
從大院領導到員工,幾乎沒有人愿意向記者透露這100多人的具體結構,鐘華說一部分是轉業軍人、畢業學生,還有一部分原來吃財政飯的人?!坝幸稽c可以肯定,文物專業的沒有幾個。”
祁縣從2005年以來連續換了三任縣長,2005年縣長崔寶紅上任不過四五個月就因在原工作地涉嫌腐敗被捕,接任他的榮貴不到半年時間也調走。“這之后就是李丁夫,不過每一個進喬家大院工作的人都有縣里的簽字,你要去問縣長,為什么弄這么多人進來!”鐘華說。
1月27日,又有喬家大院幾名員工悄悄塞給記者一份舉報信,舉報現任館長自2003年上任后喬家大院人員越精簡越多,正式工累計增加了37人,很多人在大院領工資,卻從不上班,而是在外經營自己的生意。這幾名員工指責館領導每人收取2萬元牟取私利,并將自己的親友安排進大院。
“喬家大院每年用于文物維護的費用不到100萬元,而人員開支明賬顯示就有400多萬元?!蓖趿⒇S透露。
舉報信還涉及館領導聯合喬俊海等人貪污門票款、瀆職、違規報銷等方面,并揭露館領導購買奔馳、寶馬、保時捷四驅越野車?!?003年,館長把喬家大院3號院整個院的普通磚換成大理石板材料,請問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能夠隨便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嗎?能夠體現出文物保護原則修舊如舊嗎?難道說這里面就沒有隱情嗎?喬家大院里的好多項工程想給誰就給誰?!庇袉T工反映。
對于這些舉報,館長王正前說他并不知情,“我倒是很希望紀委來查個清楚。”對于喬家大院內人員為何如此之多,他不做回應。
事實上,喬家大院內,員工與領導層之間鬧出不快,員工之間也分為了兩派,因此在大院內很多時候大家說話諱莫如深。王立豐與鐘華都承認,喬家大院這事鬧得這么大,確實是因為很多員工更擔心改制后“淪為企業的仆人,待遇下降,處境艱難,甚至面臨下崗”。
現在的喬家大院是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圍墻外,“德興堂”修復工程已經完成80%,記者了解,喬家大院目前的文物保護堪憂,由于消防設施陳舊,2006年被有關部門確認存在重大隱患,但至今未能解決,2007年的一場秋雨更是使得一半左右的房屋發生滲漏。
從喬家堡村到喬家大院,幾乎所有人都認同大院要發展,祁縣要發展,就必須對喬家大院周邊整改,招商引資不失一個好方法?!暗奈锉Wo法是一個底線?!蓖趿⒇S認為。
此外,還有不少員工呼吁物價部門不要隨便讓喬家大院漲價,喬家大院門票2002年是28元,2004年漲為35元,一年后又漲為40元。“現在又在醞釀漲價,每天都有多名游客,多時達上百名游客,因門票貴而被拒之門外,喬家大院實際開放面積有限,硬件設施、軟件設施跟本省出名的景點差距還很大。每天都有游客在罵喬家大院坑人,這有損于喬家大院的聲譽。”
1月26日,記者采訪王正前對縣政府轉讓經營權的態度,王正前說:我沒有任何態度。
“作為文保單位的一館之長,你怎么能沒有態度呢?”記者追問。王正前言語尷尬,“我能有什么態度,人家縣里定好的事。”
此前有員工透露,意向書簽訂前一天,館領導曾開會,要求中層干部不要與縣里鬧不愉快,縣里已經確定要轉讓,你們考慮好自己的利益就是了。
“我原來是企業家,干得好好的,讓我來管這個……”王正前嘀咕。
“喬家大院是帶動祁縣經濟發展的龍頭,身上掛滿了縣里、村里、院里的寄生蟲,甚至吸血蟲,誰都想分一杯羹,誰都不想觸及自己的利益,把喬家大院拖得喘不過氣?!辩娙A說。-
葛劍雄:揭開那層不愿捅破的紙
在商業化的思維下,衡量一個文物的價值,現在普遍是看它的開發利用價值。
明擺著轉讓喬家大院經營權是違反文物保護法的,但祁縣政府四套班子居然還是通過了這一決策。不過,現在來看這場風波,有點真假難分的味道,在這件事中站在對立面的祁縣政府與喬家大院員工持有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實際呢?
中國具有開發價值或者說有利可圖的文物保護單位大多面臨喬家大院這樣一個單位利益、地方利益、國家利益以及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有一部分利益是正當的,比如管理人員合理的待遇改善要求,比如文保單位改善展覽條件,維修、增設文物,這部分錢,地方財政與上級部門都無法保證,只能從文保單位收益上動腦筋。
但喬家大院難就難在正當的與不正當的利益交織在一起。文物是國家所有,它的收益本不應該被小團體占有。這筆錢歸誰,怎么分配,法律上應該有一個具體的規定,但現在只是籠統說文物保護單位的事業性收入只能用于文物保護。
地方政府把喬家大院當作了搖錢樹,當然,不是說這部分錢就被地方政府占有或者說被部分官員貪污了。但喬家大院每年門票收入高達2000多萬元,怎么就拿不出區區幾百萬元的維修費且還要貼錢呢?門票收入到底流向了哪里?
長期以來喬家大院事實上充當了供血者的角色,養活祁縣其他不景氣的景點,甚至背負與它不相干的喬家賓館的貸款與所在村的整改、建設開支。
理論上,地方政府只是代為經營、管理喬家大院,但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擁有過大的操控權,就像現在的法院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一樣。文物保護應該獨立,喬家大院只受上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但現在,喬家大院不過是縣里幾十個衙門中的一個。
地方政府操控權過大,導致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或因無知作出錯誤決策。既然人員都是地方政府安排,那就安排聽話的嘛。喬家大院的現任館長是企業家出身,渠家大院的館長也是一個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村支部書記。這很有趣。
喬家大院的員工也承認,壞了政府“好事”主要還是因為擔心大院改制后會危及他們的待遇與身份。如果政府真正滿足了他們的利益,對他們有了足夠的保障呢?他們會不會與政府同心協力來促成此事?
我們現在的尷尬就在于,不僅一個喬家大院想這么干,很多既是文保單位又是名勝景區的地方都想這么干,甚至已經悄悄地干了。各地為何對開發景點都是如此熱情?難道是大家文物保護覺悟都提高了嗎?我看更多的都沖著地方利益、小團體的利益。花樣太多了,有轉讓經營權的,有搞房地產開發的,都是在以不同方式挑戰文物保護法,利用文物賺錢。
這樣的風氣盛行,淡忘了文物保護的底線,使有些文物受到難以恢復的破壞。有人習慣以性價比算賬:文物破壞了多少,又回報了多少經濟利益。在商業化的思維下,衡量一個文物的價值,現在普遍是看它的開發利用價值。真正的文物反倒得不到保護。這種思維很荒謬。實際上很多文物保護單位是不能也不應該產生很多經濟效益的。
我在日本考察發現,日本很多國寶并不滲入市場開發,雖然沒有靠此賺到大錢,但卻有效地保護了一大批文物。當然這里有一個背景,人家的專項資金充足。
當然,地方政府也是有苦衷的,文物古跡如何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讓其也成為文化生產力,很多地方都在動腦筋。不過讓文物古跡發揮作用,不一定非要鉆進企業化運作和經營的死胡同。
政府為了錢,為甩掉包袱,不惜一切代價,讓文物古跡成為賺錢的機器,錢是賺到了,文物卻是遍體鱗傷。我們要認識到,應該是保護基礎上的開發,而非開發之中的保護。
我還要提醒大家,喬家大院現在是賺錢的,如果是虧本的呢?這件事會是怎樣結局?(據采訪錄音整理,葛劍雄: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