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克松村村民參加慶祝活動。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在現代文明中堅守傳統之根
1.85米的個頭,魁偉的體格,被高原驕陽曬得通紅的臉龐,班覺生就一副藏北大漢的形象;而一副近視眼鏡又讓他顯得書生氣十足——勇猛與儒雅相融合,正暗合了這位第一個藏族歸國博士的行事風格。
2001年,他根據對西藏3個縣800多戶農家的走訪,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西藏農村的生育與計劃生育》,有力駁斥了西方某些人“中國在西藏和其他藏族聚居地區實行強制絕育和墮胎等措施來控制人口”的論調,使以計劃生育為由攻擊“西藏人權”的噪音明顯減少。3年后,針對達賴集團“內地西藏班毀滅西藏傳統文化”謬論,他又發表了關于內地西藏班的調查報告,再次在海內外激起強烈反響。
記者采訪時,他剛剛從藏北羌塘草原實地調查歸來,目的是以全球視野來審視西藏婦女權益狀況。他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國的藏族留學生,他笑著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去美國的情景:“很激動,也很茫然。對時差很不適應,在美國轉機時還差點因為睡著了而延誤航班。”
如今,這位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人類學家對國外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種新奇感,他認為:“中國的教學環境現在不比別人差,再加上互聯網,我們可以和世界零距離溝通。我最想做的,就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的西藏?!?/p>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越來越多西藏人開始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在全球舞臺上書寫人生傳奇。然而,在現代化的叢林里,西藏人不僅沒有失掉自己的根,反而借助各種現代途徑使西藏傳統文化更加異彩紛呈。
39歲的諾爾基·普瓊杰如今以《哈利·波特》的藏文譯者而聞名。從2003年起,這位拉薩的報紙編輯翻譯了三本《哈利·波特》。他創造性地把“波特”翻譯成藏語的“波德”,意思是“勇敢”和“大難不死”。
“我最高興的是,通過我的工作,無數藏族孩子以自己親切的母語進入了那個風靡全球的‘魔法世界’?!敝Z爾基·普瓊杰說。
2007年央視春晚,西藏拉孜縣農民藝術團因一曲《飛弦踏春》蜚聲海內外。由此,擁有千年歷史的西藏農村民間歌舞“堆諧”被推向了市場,坐著火車、乘著飛機走向五湖四海。36歲的農民演員普瓊說:“每個藏族人都有天生的歌舞天賦,我們最快樂的事就是唱歌跳舞。現在我們是在快樂中掙錢,在掙錢中快樂?!?/p>
融古典和現代于一體,集快樂和智慧于一身,個性鮮明,豐富多彩——這就是在西藏歷史進步中全面發展著的今日西藏人。(記者李柯勇、邊巴次仁、劉敏、德吉、張亞東)
來源:新華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