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米到330米
劉曉東出生在觀星臺南門外200米處的一個小院子里,在離觀星臺更近的告成鎮小學上過學。2000年,21歲的他在這里娶了鄰村的姑娘張曉麗。隨后,他的女兒出生在了這里,后來同樣也在告成鎮小學讀書。
2007年9月,劉曉東一家6口從觀星臺前的小院子里遷出——兩個月前,登封市正式啟動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臺周邊環境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告成鎮告成村300多戶共1000多人陸續從自己的祖居內遷出。
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不僅要保護好文物本體,同時還要采取措施治理好與其相關的背景環境。這與中國的國情差距較大:受人口增長、早期無城鄉規劃的客觀影響,登封市的很多歷史文物,已被民居和工廠淹沒。
對古城登封而言,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任務。
呂宏軍參與制定了申遺文本。在申遺文本里,為確保申遺成功,登封市的治理范圍從最初的50米,逐漸擴大到了100米、150米,最后到了中岳廟兩側的各330米。
在一次訪談中,登封市主要領導特別指出,嵩山申遺的環境整治,除69處是公共單位之外,剩下的都是群眾住房。申遺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更離不開這1349戶因環境整治而必須搬走的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是這個城市為申遺做出犧牲最大的一個群體。
拆遷難度最大的當屬中岳廟一帶。當地一些離退休的老干部職工,自發組織了200多人的申遺宣傳隊進行動員。最終,這個被村莊包圍多年的五岳中最大的道觀恢復了昔日的神采。
在觀星臺,告成鎮小學也需要另遷他處,原址被調整為綠地。劉曉東女兒當時剛上小學一年級。學校遷到一公里外的新址時,她需穿過三個公路十字路口才能到達學校。擔心孩子的安全,劉曉東只好用摩托車接送,一天6趟。
登封市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沒有白費。
8月1日這一天,登封申遺材料的講解用了大約10多分鐘。大幅照片一幅幅地放過后,大會主席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員對此發表意見。會場內一片寂靜。半分鐘之后,愛沙尼亞代表開口:“愛沙尼亞完全贊同將此列為世界遺產目錄。”全場隨即響起了掌聲。
出發前,登封市申遺代表團特別準備的30多個問題,一個也沒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