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之城的新起點
事實上,申遺,還是登封這座中原古城的新機遇。
拆遷時,劉曉東和父母的兩處院子換回了12萬余元現金。隨后,這些現金換回了一公里外的一處商品房。21歲至今,劉曉東賣了10年的鞋子;此前,他的父母已賣了15年。這是他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登封,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選擇。如果家中沒有生意,人們大多會進當地的煤礦和冶煉廠。前者比較危險,后者有很大的污染,且更加危險——冶煉廠內的高溫硅鐵水,見水就炸。劉曉東的一個同學因此失去了雙腿。
劉曉東回憶,小時自然環境也好。門口的觀星臺里有很多高大的松樹,上面還有一些松鼠。
現在,拉煤車太多,周邊的小冶煉廠太多,空氣大不如前。
2008年,登封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1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51億元。其中,旅游總收入為25億元,僅為地區生產總值的近10%。作為一個文物大市,這樣的旅游收入,顯然未達期望。
從安全和環境因素考慮,從工業向旅游產業轉型,已是這個中原古城的渴望之一。
1987年,中國開始申遺。剛從北師大歷史系地方志專業畢業的呂宏軍,到河南省嵩山管理委員會工作。他被領導安排寫一份申遺材料。呂宏軍寫了一個材料,但因對申遺的目的和作用認識不足,再加上需要幾十萬元經費,最終擱淺。大約從1995年開始,登封的申遺工作被人大代表們年年提起。調至辦公室工作的呂宏軍,則多次將其寫入政府年度工作計劃。
這一刻,申遺的經濟效益已開始顯現——申遺成功,將會大大擴大原有景區的知名度。一些此前僅在一定范圍內知名的景點,很快就會上升為國際國內的熱門旅游目的地。就登封而言,稍遠一點的成功范例,是山西平遙;近一點的,則是洛陽的龍門石窟。
平遙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而至500多萬元;龍門石窟2000年申遺成功后,門票收入“連續翻番”,申遺前,每年門票收入1000多萬元,2005年門票年收入則達到6000萬元。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申遺也是一把雙刃劍。和現在的文本比起來,呂宏軍當年草擬的那個文本根本不合格——“現在的申遺文本,一個主要審查點是管理承諾。地方政府必須承諾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實行文本所規定的特別保護。”
登封的本次申遺文本,廣受評審專家好評。其內容已經細致到多長時間監測一次周邊噪音、大氣、水文、氣候狀況;每個景區最多可以容納多少游客。
呂宏軍說:“以登封的觀星臺為例,全部區域最多可容納1490人。其中,文物圍墻內最多111人;觀星臺臺體之上,則最多是8人。超過這一數字,將立即采取控制措施,保證游客和文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