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異同時認為,上述情況反映出一些城市的規劃缺乏前瞻性,城市規劃水平有待提升。
一些項目在規劃階段就臨近居民集聚區。例如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2008年廣西欽州市出臺的《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5)》,未能充分考慮石化項目對居民區的影響,在5至10公里內將建設3個集中居民區。
重化工混亂布局折射“GDP”崇拜
“其動力來源于能拉動GDP。”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周維富研究員說,有的時候,一兩個企業和項目就能決定一個地方的命運,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地方政府出于財政收入考慮、政績考核“引導”,都愿意發展產值大、稅收高的重化工業。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各地化工、石化項目紛紛上馬,大多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和人口稠密城市近郊。目前,至少有數千家化工企業處在居民區包圍中,或者城市飲用水源的上游。
2006年中國化工、石化項目環境風險大排查的結果顯示,總投資約1萬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國家海洋局公布的《2009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也警示,遼東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等局部海域污染嚴重,而這些海域附近正密布著近年建成的大小化工園區
金心異認為,“千軍萬馬爭上重化工”,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產業布局方式,不但可能加劇重化工業未來更大的產能過剩,還給沿海生態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來自東部沿海的一名地方干部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們能啟動上馬一個年產鋼千萬噸的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年新增工業產值520億元,意味著我市G D P翻一番。更為重要的是,將產生1.5至5倍的巨大拉動效應,帶動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下游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近200種相關產業的發展。”
知名媒體評論員秋風說,在“G D P”崇拜的影響下,有些地方政府明知道沒有合適的土地去建設重化工業,但仍不顧對當地環境、居民安全造成的負面影響,執意上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