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活在一個全神貫注的世界里,每天要處理少則幾十條多則上百條的舉報信息。一般來說,論文、履歷造假是比較容易認定的,涉及具體的實驗造假,倘無特別渠道,有時則會無從追究,因為無法進入實驗室核對原始數據。
“不可能派人去,去了人家也可能不接待你,所以民間打假的局限性就在這兒,權威性不夠,被擋在門外也沒有辦法。”
這種打假事務異常瑣碎。按照他本人的興趣,更愿意一頭鉆進純粹的科普、文史寫作中去。這些年,他也在逐漸朝此方向轉移,新語絲光是投訴來稿就登不完,他要負責核實這些投訴,親自執筆的打假文章不多了。這是由臺前向幕后的轉變和接力,而不是退出。
“握緊我的手,讓我的圖騰烙在你的手上”——20年前,當他還是一個傍海而居、詩心初萌的閩南少年,就給自己起了“方舟子”這個筆名,意指駕駛兩條船的人,一條是科學,一條是文學。那時候小小年紀,他已為自己安排了一生。年紀大了,他不再寫詩,但仍以一雙詩一樣飽滿的眼睛,凝視科學那光怪陸離的一隅。他所搭建的新語絲平臺,本是用來孕育詩人和溫情的地方,如今卻滿滿地戳進了科學界的漏洞之中。雙舟并駕,竟是駛往這樣一角并不流綺寫意的逼仄現實。
“平臺建起來了,大家都信任你,你說不干了,對不起大家,很多人會失望……如果這個平臺沒有了,那些造假的人可能就要松一口氣了。”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