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我國投資渠道相對偏少的背景下,基金投資已經是一個涉及到千家萬戶的話題。據統計,目前我國基金投資者賬戶數已超過1.9億戶。當公眾將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產交給基金公司打理時,一個巨大的反差引起了他們的質疑:上半年,我國基金業盈利同比減少168%,管理費收入同比卻增長19%。
“基民巨虧,基金穩賺”的局面將公募基金的收費模式再度推上風口浪尖:為何損失要基民獨自承擔?固定費率是否合理?費率高低由誰來定?
基民虧損 基金公司“旱澇保收”
根據基金半年報測算,今年上半年基金合計虧損4397.53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6424.76億元形成巨大反差。同期,60家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合計149.06億元,同比增長19%。
“將管理費與基金虧損進行比較,是不是合理值得商榷。”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師聞群說,基金管理費是按照基金規模固定收取,管理費增加只能說明基金規模增加,而不是決定于基金投資收益。
目前,我國公募基金按照固定比例計提管理費。一般而言,偏股型主動投資基金年費率多固定在1.5%,投資多個海外證券市場的QDII基金年費率為1.5%至1.8%,而固定收益類基金為0.6%至0.8%。
從制度上看,將管理費增加與基金虧損進行類比似乎過于簡單;但從基民角度看,基金經理虧了基民的錢,管理費卻一分不少,似乎不公平。
“股市下跌,基金虧損,如果管理費降低,那基民沒話好說。但基民虧這么多,那些30歲左右紙上談兵的基金經理卻‘旱澇保收’,只發一條短信表示理解,感覺心里很不平衡。”基民邢斌說。
今年初,一家國內大型券商的研究人員集中投奔全國各家基金公司。其中一位坦言:“我們判斷2010年股市將不盡如人意,券商是‘靠天吃飯’,收入水平將明顯下降;而基金只要保持一定規模,加上不斷新發基金產品,就能維持不遜于2009年的收入水平。”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資深基金經理劉磊說,我國目前基金的設立方式和收費模式,均最大限度隔離了基金公司收益和基民收益之間的關系,目的是防止基金公司為了高收益而違規操作。現實中,這一制度設計在防范違規操作方面作用有限,卻導致基金公司與基民之間利益關聯性過低,也不利于強化基金經理對公司的忠誠度。
重新輕舊 規模比效益重要
基金公司被稱為“職業投資人”。然而在固定費率制度下,他們首先追求的是規模。上半年,國內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嘉實300虧損額位列榜首,再次反映了規模不等于效益的現實。然而,對基金公司來說,規模就是收益,擴大規模成為基金公司的核心追求。
“基金公司普遍‘重新輕舊’,不計成本地發行新基金,而不是努力做好老基金的業績。”劉磊說,一般一只新基金前一兩年的管理費只夠收回發行成本。另外,新基金也更受產業鏈上其他機構歡迎。在銷售環節,銀行的客戶經理迫于營銷壓力,更傾向于向客戶推薦新基金,而不是收益好的老基金。
基金業“規模至上”的追求,顯然與基民的需求格格不入。業內人士認為,造成這種不合理局面,主要是因為基金管理費提取辦法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