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高平均”現象突出 七成以上人收入在平均線下
與收入差距相對應,很多人明顯感覺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問卷調查中,個人年收入平均達到了5.31萬元,標準差為9.02萬元,標準差超過了均值,這是因為有部分人的收入偏離均值較大。
標準差指的是各數據偏離平均數的距離的平均數,它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集散程度。一個較小的標準差,代表這些數值較接近平均值。例如兩組數據集合{0,5,9,14}和{5,6,8,9},其平均值都是7,但后者具有較小的標準差。
調查發現,居民收入分布呈“兩頭大,中間小”的形狀,并且越往收入高的一端越小,這是因為中高收入比例偏低。再看累積百分比,53.8%的人收入在3萬元及以下,73.9%的人收入在5萬元以及以下,也就是說,七成以上人并沒達到這個平均線,平均收入的5.31萬元確實是“被高平均”了。
3 關于提升社會公平舉措 近9成民眾認為不理想
積極有效地提升公平、改善目前的收入差距,將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各級政府也在做著相關努力。但公眾對此的認知度并不高,還抱有疑慮。
在問到“您認為政府現在提升社會公平方面的舉措在未來數年內的成效如何時”,民眾的信心不足,認為成效非常顯著的僅占10.31%,而近九成的人認為成效不理想(64.9%)或不明顯(20.71%),或完全不會有成效(4.08%)。(見表3)
對于目前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各項做法中,滿意度最高的是福利制度改革,表示滿意(包括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占41.32%,其次是稅收制度改革,表示滿意的占38.37%,而滿意度最低的是解決腐敗問題和解決行業壟斷問題,分別有57.20%和38.27%的人表示不滿意(包括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
4 情景題:政府有大筆資金先投向哪
22.8%的人首選醫療衛生
調查中,還設置了一道情境題:“假定政府有一筆較大的資金,要用于當地的發展和建設,認為按順序排在前三項的應該是?”調查結果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醫療衛生,排在第二位的是義務教育,排在第三位的是環境保護,排在第四位的是養老金。
不同收入組的期許也各有不同。醫療衛生問題是各收入組都共同關注,期待改進的;環境保護在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分別排在第三位和第二位,即隨著收入的增高,對經濟的關注度會降低,對非經濟的生活環境等關注會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