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湖”里的放射性物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從1986年以來,包鋼尾礦壩周邊的村莊陸陸續續發現飲水有問題,環境受到了污染,生活受到了影響,于是,這些村莊與包鋼開始了長達25年的交涉。據稱,迄今為止已經有34個村莊認為自己受到了影響。那么,包鋼尾礦壩內究竟都含有什么物質呢?
2010年11月30日上午,包鋼集團環保科科長杜有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包鋼尾礦壩里儲存的都是包鋼的尾礦,“但這是從煉鐵的角度來說的,包鋼所用的白云鄂博鐵礦含有大量伴生稀土,從稀土工業的角度,從其他工業的角度,它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
此外,杜有錄介紹,包鋼尾礦壩內還有大量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釷”以及其他稀土元素。公開資料顯示,“釷”是一種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潛在的核燃料,其核廢料比“鈾”元素少50%。美國國防部和日本防衛廳都把“釷”與鈾、钚等元素并列定為戰略元素。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等15位兩院院士公開的資料顯示,內蒙古白云鄂博礦區“釷”儲量約為22萬噸,占全國“釷”儲量28.6萬噸的77.3%,中國“釷”儲量僅次于印度世界第一的34萬噸儲量。杜有錄表示,包鋼的生產中沒有用到“釷”礦,致使“釷”大量留在尾礦中。包鋼尾礦壩內的“釷”礦儲量,截至2010年底,應當達到9萬噸左右。
多篇文獻提到,因為“釷”的存在,包鋼尾礦壩周邊長期處在“釷”的放射性污染中。包頭輻射環境管理處高級工程師白麗娜、隋文力等人2004年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包鋼尾礦壩內尾礦粉的γ輻射劑量是周圍環境的10倍左右,其礦粉隨風飄散,最遠達到2公里左右,受其污染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還有繼續向南蔓延的趨勢。受其影響,尾礦壩東南方向靠近壩下的土壤中,“釷”含量是包頭地區一般土壤中釷含量的36.3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1月26日在包頭市輻射環境管理所找到白麗娜和隋文力。白麗娜表示,她已經退休多年,現在已經不再管輻射污染的問題了。而隋文力表示,關于包鋼以及包頭市環境中輻射污染的問題,該處每個季度都要測一次,每次檢測的結果除了給地方政府以外,都直接報給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現重大異常情況直接報到國家環保部,主要通過政府的渠道對外公布,該處并不直接對外。
中國有色工程研究院的王國珍在論文里提到,“釷”是一種中毒元素,與天然鈾的毒性相當。記者沒有查到和“釷”有關的職業病發病情況,但資料顯示,如果狗在短期內吸入了每立方米76毫克的硝酸釷,就會出現嘔吐和咳嗽。
稀土冶煉的污染源
11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沿包鋼選礦廠西南方向的兩條水渠一直走到尾礦壩,兩條水渠里流淌著土紅色的水,冒著泡,湍急地流向包鋼尾礦車間。到尾礦車間后,溝渠消失,直接連接到尾礦壩上的是幾根粗大的鋼管。杜有錄表示,原來的設計思路就是用水送尾礦至尾礦車間以后,再用水泵抽到尾礦壩內。
如果說包鋼尾礦壩內主要就是鐵精礦和稀土精礦提取之后的尾礦,那就很難解釋尾礦壩周邊村莊所發生的疾病以及水質變化問題。杜有錄表示,該尾礦壩屬于包鋼的一個重要生產設施,只有包鋼集團及其子公司往里排放尾礦。且排入該尾礦壩的水,經過沉淀后又通過尾礦壩中央的一個水泵,抽回包鋼繼續循環使用。
在包鋼稀土三廠南墻外,記者看到有多條小水渠從墻內伸出來,直接接到流淌著紅色液體的包鋼尾礦輸送槽里。小渠里的液體呈乳白色,冒著熱氣,液體還散發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味道。包鋼稀土三廠的一名環境監測員騎著自行車來到一條小水渠上,拿出一張通用酸堿試紙,朝溝里一劃后,拿出來在手上一看,口中念著“9”,就把試紙扔到了地上。
據該環保監測員介紹,他每兩個小時就要對包鋼稀土的排污口巡視一次,每次只要發現排出來的廢水PH值偏低,就會通知工廠直接停止排放。
包頭一位稀土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稀土冶煉過程中需要排放大量的水,而這些水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就會形成嚴重的污染源。據該人士介紹,稀土冶煉環節中,“尾氣噴淋廢水含酸,萃取廢水主要含氯化銨,沉淀廢水含氯化銨和硫酸銨”。“處理1噸氧化物要產生56立方米的廢水”。
“更嚴重的大約在2003年和2004年,當時許多企業都往包鋼尾礦壩里傾倒廢渣廢水,只要給看壩的老頭一點好處,就可以往里邊倒。”熟悉包鋼尾礦壩的人士介紹道。包頭市輻射環境管理處高級工程師白麗娜2004年的文章亦顯示,當時往尾礦壩里排污水的企業有包鋼等6家企業,另外有11家稀土企業的污水直接未經處理排入黃河。
杜有錄告訴記者,針對尾礦壩周邊村莊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包鋼已出資3億元人民幣,支持政府對打拉亥上村、打拉亥下村、新光一村、新光三村、新光八村5000名村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今年房屋已經修好了”。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