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情已斷,怨難了。國際飲料巨頭百事可樂(以下簡稱百事)和打著民族品牌旗幟的天府可樂(以下簡稱天府)間的紛爭最近又有了新動向。日前,天府狀告百事一案在重慶市五中法院進行了非公開審理,審理結果將擇日公布。據(jù)悉,天府方面此次訴訟的理由是“長期非法占有技術秘密、侵犯商業(yè)秘密”,這就是被外界稱作的“一個配方引發(fā)的官司”。事實上,這也是該案今年第二次開庭,4月22日,雙方已在公堂上對簿過。
“姑且不論相關審判的具體結果如何,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了民族品牌的覺醒——意欲打破外資品牌對中國市場的壟斷。”9月5日,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律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較被動而言,民族品牌選擇主動出擊或許是更好的辦法。總體來看,天府與百事之爭有其可借鑒之處。”
恩怨16年
所有的“怨偶”最初也許都有過愛情,天府可樂和百事可樂也曾有過一段甜蜜的“婚姻”。1994年,百事與天府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重慶百事天府公司。資料顯示,當時,百事以現(xiàn)金出資1070萬美元,天府則以土地、廠房和生產設備(折價730萬美元)算為出資。按照雙方的約定,合資公司生產的天府可樂應不低于總飲料產量的50%。
但讓天府方面未料到的是,在成立合資公司后,原先擁有75%以上市場份額,且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八大飲料廠之一的天府卻連年虧損,銷量更是逐年驟降。最終,天府品牌在市場上幾近絕跡。同時由于債務纏身,2006年,天府方面將持有的所有股權以1.3億元的價格出售給百事公司,自己則變成重慶市的特困企業(yè)。
“聯(lián)姻”的結束也是雙方正式交惡的開始。
2008年,天府踏上了追討品牌之路。2008年11月,天府方面曾給《國際金融報》發(fā)表聲明稱:“自2008年10月15日以來,中國天府可樂集團前后累計向百事公司方面寄送6次正式的公函與律師函,但百事公司不予理會。”百事相關負責人則多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回應:“不對任何天府百事之爭及相關的傳聞作任何評判。”
“正是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天府才決定正式訴諸法律。”昨日,曾參與天府相關決策和討論的和君創(chuàng)業(yè)咨詢公司總經(jīng)理湯浩對記者介紹說,“在多方面研究后,我們將訴訟的要點集中在天府可樂的配方上。這也就是此次天府訴訟百事的具體由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