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廣州在變廣州未變
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造就了廣州經濟的繁榮;一座座破舊樓房得以修復,改變了老城區的面貌;一條條鐵軌在地下延伸,加強了廣州公共交通的運力……在這“十年一大變”當中,廣州無時無刻不在往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邁進。城市面貌的發展、變遷,最終大致會走向兩個方向———要么變成“千城一面”,要么新舊融匯成為一個真正宜居而具有個性的大都市。在“十年一大變”中,廣州選擇了后者。
從城市面貌來說,廣州已經不再是十年前的廣州;從人文感情上說,廣州一直都是廣州。
作為廣州市政府實行舊城改造新模式的試點,恩寧路的改造曾經一度讓“老廣”擔心經歷改造后會否讓此處的騎樓文化不復存在。但是事實證明了,恩寧路的改造不但保護了騎樓建筑以及“八和會館”等廣州市民耳熟能詳的歷史文化建筑,同時還將原本的危破房粉刷一新改造成了獨具廣式騎樓風格的樓房,連綿的騎樓讓“廣州味”更加濃了。
在經歷大變的過程中沉淀成了一種廣州特有的“城市韻味”。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有過遲疑,有過糾結,但是一路走來,廣州仍然在自成一格的模式中變遷。她打扮得更加漂亮、更加時尚了,但內在仍然是“老廣”所一直熟知的廣州。
廣式風格沒變,廣府文化沒變,濃濃的人情味沒變。
亞運盛會令廣州城市建設上了一個臺階,也令廣州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無論城市面貌如何日新月異,愿務實和進取的城市精神始終在我們左右。
亮點
新中軸新地標
建了5年的廣州塔,已完成內部裝修,亞運會前,這座全球已建成塔中的“第一高”,將成為游客的樂園。
珠江對岸,少年宮、歌劇院、省博物館新館、圖書館都是市民的好去處。
看了建筑,再用腳步丈量珠江新城核心區地面綿延兩公里的市民綠化廣場群,中央廣場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世界,地上世界是城市綠化廣場群,從北至南,分別是市民廣場、景觀公園、雙塔廣場、文化藝術廣場和海心沙公園,總面積58萬平方米,相當于8—10個人民公園。整個廣場群靈活運用了音樂噴泉、文化長廊、慶典廣場等多種元素,人們可以從黃埔大道一直踱步到珠江邊。
“夜廣州”璀璨奪目
新的廣州夜景光亮工程覆蓋了珠江前航道從白鵝潭至琶洲大橋、跨越12座橋梁,約46公里岸線上的1600余幢建筑物;覆蓋了新中軸線從火車東站至新電視塔,約4.6公里上的近百棟高層建筑。同時,為了保證全市夜景照明富有層次感,還安排了珠江兩岸二、三線主要建筑物、城市主干道兩側建筑物以及全市兩百多座20層以上高層建筑物的夜景照明工程,覆蓋范圍約為200平方公里。
入夜,珠江沿岸的夜景明亮了起來,新中軸線地區的光亮工程、花園酒店周邊地區的光亮工程、全城20層以上建筑的光亮工程,讓夜廣州也變得如白晝一樣璀璨奪目。
主干道升級“增壽”十年
廣州對全市81條主干道進行了升級改造,僅市建委負責的26條主干道升級,就達到全長166公里,共投資26億元,這些大中修后的主干道預計可使用10年左右。
市區內絕大多數觀眾可使用地鐵和公交在45分鐘內到達亞運比賽場館,亞運城與各賽區都有便捷的道路聯系,能確保運動員、官員、技術人員、媒體人員等使用專用交通工具40分鐘內從亞運城到達主要比賽場館。廣州人將和亞運來賓一起,不斷加深對“暢通”的體會。(專題撰文 曾雅 統籌 譚亦芳)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