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正式登記時間越來越近,北京的大街小巷中身穿白T恤、戴著工作證的人口普查員們也越來越活躍。對于一個個入戶訪問的人口普查員,每個家庭理論上都會接觸,但普查員們是來自何方,如何組織,如何開展工作,訪問中又遇到哪些新情況、新問題,經歷哪些酸甜苦辣……對于全市數十萬之眾的人口普查員們,人們的認知又是模糊和片面的。近日,記者深度探訪了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個社區人口普查工作小組,試圖通過觀察微觀樣本勾勒出全國人口普查的全貌。
籌備
貼公告選聘普查員
60歲以上的全被刷
今年51歲的魏淑鳳是朝陽區一家制藥廠的退休女職工,如今每天都奔走在社區的各個樓門前,對照著手里的一個筆記本,一戶一戶地尋找登記的“目標”。每敲開一戶房門,成功進行一份登記,魏淑鳳就在筆記本上相對應的樓門數字上畫一個對鉤,半個月下來,筆記本樓門列表旁的對鉤已經多過了空白。
魏淑鳳一直是社區中一名熱心腸的活躍分子,退休的幾年中,她報名參與過北京奧運會和國慶六十周年的治安志愿者,甚至有著動員全家參與志愿活動的記錄。今年5月,魏淑鳳接到了社區居委會干部的電話,告訴她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即將開始,希望她做一名人口普查員。
雖然也是抱著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熱情加入進來,但魏淑鳳后來才知道,人口普查員和以往的志愿者有很大區別,普查員要求不得兼職,態度嚴謹細致并且保守秘密,學歷要求高,特別是年齡上有著必須60歲以下的限制,因此很多報名者都被排除在外。
據魏淑鳳所在的爽秋路人口普查小組副組長崔吉文介紹,小區貼出選聘普查員公告后,20多個名額一下來了40多名應聘者,后來經過篩選,60歲以上的被刷了下去。其中有三位60多歲的老人還是不甘心,找到普查小組組長,非要加入。崔吉文記得,一位老人著急地說:“一次人口普查就是十年啊,下個十年我們能不能看得見還難說呢,就讓我們參加吧。”最終,經過上報街道同意,三名老人成了人口普查員的助手。
記者從一些基層社區了解到,由于普查員選聘條件限制較高,一些新建社區上班族多,老人又不符合條件,甚至出現了“普查員荒”。最后,一些社區的居委會干部不得已也充當起了普查員,勉力完成任務。
工作
拿著衛星遙感地圖
小組成員分片踩點
爽秋路社區的一間地下室就是調查小組的辦公地,在狹小陰暗的房間內,人們忙著核對著大量的表格,普查員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人口普查帶有一定保密色彩。魏淑鳳回憶,在8月15日正式的人口普查摸底開始之前,她和本社區的人口普查員前往密云進行了10天左右的封閉培訓,由上級部門傳授普查技巧,之后又逐一和街道簽訂了保密協議,保證普查的信息不外泄。
與此同時,一摞保密承諾書也發放到普查員手中,如果入戶的居民對普查的信息保密有疑慮,普查員要現場和居民簽訂承諾書,保證被普查人的隱私安全。
普查具體如何展開呢?爽秋路人口普查小組另一位姓謝的副組長告訴記者,人口普查是從一張張衛星遙感照片開始的。在普查開始之前,每個普查小組都會收到一份本轄區的衛星遙感照片,照片跟一張大地圖一樣大,社區每個建筑物都很清晰地顯示出來。人口普查員要按照照片上的建筑物進行劃分任務,實際踩點,一個建筑物一個建筑物地走訪、標注,最后落實到每戶、每人的登記。
除此之外,魏淑鳳這樣的普查員手中還有7份巨大的表格,分別用來登記戶籍人口、人戶分離的人口、辦理了暫住證的流動人口、沒辦暫住證的流動人口、外籍常住人口、未在公安登記的外籍人口以及所有人口的匯總情況。每天,魏淑鳳都要把新登記的信息上報小組指導員,指導員會把這些信息錄入到一個不聯網的電腦上,最后用移動硬盤直接上報。
“我們的普查是先易后難,再往后就是‘啃骨頭’了。”這位姓謝的副組長說。摸底剛開始的時候,普查員每天敲門的收獲很大,但隨著工作的推進,一些家中長時間無人或者早出晚歸的住戶被過濾出來。“因為很多居民只有晚上在家,最近普查員把工作重點都放在了晚上,一般晚7點工作最忙,有的時候10點了還要去敲門。”魏淑鳳說。
不過,最辛苦的還要數小組中幾名指導員,普查員們白天沒事還可以安排些自己的事情,但指導員每天早上8點就要上班,核對前一天的材料,時而還要出現場幫普查員處理問題,為了趕進度,經常晚上10點也下不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