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駁西方“限制稀土出口”指責


美國時間2010年12月31日,國際油價“風向標”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在最后一個交易日報收91.38美元/桶,上漲1.54美元,漲幅1.7%。這刷新了國際油價自2010年12月23日以來的新高。諸多專家和分析機構也繼續看高2011年的國際油價走勢,預計今年或將突破120美元
國際回眸
元旦前破90美元
“美國經濟對原油價格的貢獻因素固然很大,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貢獻度同樣可觀。甚至,國際油價的走勢也需看中國的‘臉色’。”
“縱觀2010年,國際油價上下起伏,但受新興國家需求旺盛、流動性過剩等因素影響,總體穩步上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
回望國際油價走勢,有兩個特別的時間節點不得不提。第一個時間節點出現在2009年5月——經歷了前幾個月的震蕩維穩后,國際油價5月中旬突然掉頭向下,跌破70美元/桶,最終到達年內的最低點68.58美元/桶。
業內人士指出,彼時,在美元指數上漲、美國失業數據維持在高位、歐債危機等利空因素下,市場的做空氣氛濃郁,造成了國際油價的下跌。當時甚至有悲觀人士預計,國際油價或跌破60美元/桶。
“這注定是短暫的。”林伯強對記者說,“因為市場炒家們都明白,國際油價在2010年的上漲預期總體并沒有改變。而且,經歷了短期的炒作,國際油價的走勢最終要回歸基本面——供需關系。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需求將對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普氏能源資訊亞洲商務拓展高級總監華大威也曾對記者坦言,“美國經濟對原油價格的貢獻因素固然很大,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貢獻度同樣可觀。甚至,國際油價的走勢也需看中國的‘臉色’。”
正如專家所言,國際油價在調整之后,又重新到達80美元/桶附近,并一直維持震蕩之勢。
緊接著,國際油價迎來第二個時間節點——2010年11月4日,美國正式對外公布了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量化寬松的威力不小,國際油價很快突破85美元/桶,并在經歷了一番“掙扎”后,在去年12月中旬達到90美元上方,并創下了26個月以來的新高。
2010年,市場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不穩——歐洲受財政緊縮計劃困擾,美國似乎陷入二次衰退,同時中國過快加息對經濟增長或帶來負面影響的擔憂中度過,“但以上擔憂在年底前逐漸減弱,全球各國好于預期的經濟數據、美聯儲的經濟刺激政策及美國需求的改善使原油期貨上漲至兩年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