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調后對CPI的間接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在國內穩定物價的大背景下,2011年定價機制改革是否能夠出臺都成了疑問。”
國際油價2010年全年15%的漲幅同樣體現到了國內油價中。與2009年全年的8次價格調整不同,2010年,國內油價進行了4次調整(3次上調,一次下調)。
從總體趨勢看,與國際油價一樣,汽、柴油價格最終還是較2009年每噸漲價630元和620元的結果“報收”全年。上海市場上,繼2010年4月14日97號汽油破“7”(7.03元)之后,12月23日,93號汽油也史無前例地達到了每升7.11元。
這樣的漲幅,一方面給出租車行業等用油行業及私家車主帶來了生活成本上的壓力,進而導致不少城市給相關的用油行業予以補貼;另一方面,每次漲價后對國內通脹的影響也不斷甚囂塵上。數據顯示,當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提升300元時,將直接推動中國CPI上漲0.07%。
值得注意的是,油價調整帶來的影響不光體現在市場中,更體現在對定價機制調整的“渴望”上。2010年全年,市場上傳出了多次“年內或出臺”到“年內難出臺”的版本。但最終,當2010年結束時,還是沒有對定價機制進行改革。
對此,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利益群體的博弈未有最終結果”。林伯強則強調了CPI的因素。“比如說,市場上認定的10天或14天調整天數將讓國內市場距離國際油價更近。而同時,國際油價明年上漲幾乎是必然的。這就意味著,明年國內油價總體還是處于上調的階段。”他強調,“這并不利于國家相關部門對通脹預期的管理,尤其是,油價上調后對CPI的間接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在國內穩定物價的大背景下,2011年定價機制改革是否能夠出臺成了疑問。”林伯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