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昨天,就國家形象片的制作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形象片總制片人朱幼光、總導演高曉龍。
“角度篇更能展現真實的中國”
“本來就是國家的片子,老百姓應該早些看到。”
京華時報:網絡上為什么突然出現了《國家形象片下集(角度篇)》?大家之前都以為會在媒體上首播的?
朱幼光:我想說明一點,其實這次我們是公開發布的,大家看到的版本可能不同,但正規的版本可以在光明網和網易等網站上看到。這么做,我們主要是考慮,公眾非常關注這個事,所以就及時發布了,本來就是國家的片子,老百姓應該早些看到。
京華時報:你對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或者說最滿意的是哪一部分?
朱幼光:我最喜歡一頭一尾,開篇回顧中國登月,回顧中國變遷;到了結尾,震撼的貝多芬音樂響起,感覺非常好。
高曉龍:說實話,我有點麻木了。呵呵,我至少看了上百遍片子了,因為要一遍又一遍的剪輯。不過,還是很感動,因為這是一個充滿真情實感的片子。北京公園里晨練的人、大興安嶺小鎮上的國旗、地鐵里賣唱的年輕人、打手機的喇嘛、騎摩托車放牧的人……這些場景和人物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們都很接地氣,大部分鏡頭都是抓拍或者偷拍,質樸而生動。
“影片是在呈現一種狀況,并不想有任何的說教,更能全面反映真實的中國。”
京華時報:為什么有了人物篇,還要拍攝角度篇?
朱幼光:人物篇60秒的時間還是太短了,遠不足以將中國的國家形象完整傳達出來。中國這個概念太大,人物篇只能重點描述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中國人的風貌。在人物的背后,中國的社會是什么樣的,今天的中國是怎樣與世界相互影響的,這些內涵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17分鐘的《國家形象片下集(角度篇)》里,就是要體現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