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可能降低公車成本
作為由公共財政資金購買的公務用車,在滿足公務人員公務出行的同時,合理配置財政資金、降低公務用車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是公車改革的主旨。目前,除購車成本之外,公車的日常油耗、維修保養費及司機報酬成為公車費用開支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媒體早在幾年前便援引權威人士的相關調查結果稱,每年一輛公務車的運行成本(含司機工資、福利)至少在6萬元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萬元。地方公車消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間,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徐煥東認為,目前我國公務車使用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用車成本過高,公務車改革應在不影響政府公務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公務用車成本,尋找切實降低公務用車成本的有效方法。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談到公車改革相關模式時,積極肯定了各地政府市場化改革的做法。他表示,公務用車應該交由市場來解決,政府不要參與其中。
徐煥東建議,公務車改革市場化應實現從采購貨物到采購服務的轉變,即取消現有公務車輛,政府用車統一由政府向所在地出租汽車招標采購,出租汽車公司在公開、公正、透明的條件下參與投標競標,凡中標的公司有權獨家經營政府用車業務,并以優惠的價格與優良的服務保障政府公務用車的需要。這樣既能保證政府用車,又能大幅降低用車成本,還有利于節能減排和減輕交通擁堵。
谷遼海還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了美國在公車租賃上的經驗,“從美國聯邦政府《2009年財政年度車隊管理的報告》的內容來看,每年聯邦政府各部門或各機構向總務管理局租賃公務用車的現象非常普遍,也有通過商業租賃的方式而向相應供應商承租的。租賃公務車肯定比購買公務車要便宜,也容易防止腐敗行為的發生。”
政府采購應更傾向自主品牌
除了堅持公私分明、成本最低等原則外,多數專家還提出政府采購公車應該更傾向自主品牌。
近年,奧迪、寶馬等世界頂級品牌轎車相繼入圍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商名單,成為中國的“官車”。但在國外,相當一部分國家在公務車采購時更傾向本國品牌。比如,美國《政府采購法》規定,在政府采購中必須購買相當高比例的本國產品,價格甚至可以高過競爭產品的10%以上;德國政府規定不準購買歐盟以外國家生產的車輛;印度則是硬性約束官員必須坐國產車。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諸多國家在政府采購時傾向本國品牌大多基于保護和扶植本國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