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
為什么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為什么消費啟動不起來?為什么一些地方仍在單純追求GDP增長?為什么“用工荒”和“就業難”同時存在……
兩會上,針對開局之年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代表委員深入思考,一致認為,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根源在于經濟結構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財稅體制不配套、收入分配制度沒有理順等。
“核心一句話,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務必要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當過國企老總、民企老總又回歸國企高層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常務執行副總裁張劍星代表深有感觸地說。
代表委員們敏銳地注意到,相比“十一五”規劃“深化體制改革”的表述,“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用“改革攻堅”作為改革專篇標題的關鍵詞。
“改革的分量明顯加重。”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此解讀:“攻堅二字,既突顯了改革的難度,又體現了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刀的決心。”
不僅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還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制度——“十二五”規劃綱要對今后五年改革的重點作了清晰的部署。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難的攻堅戰之一,涉及政府、企業、勞動者三方關系,規劃對改革重點表述得非常明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對規劃中收入分配改革深表贊同:縮小“三大差距”,關鍵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在這方面,重慶已經在積極推動。作為全國率先將基尼系數寫入“十二五”規劃的地方政府,重慶規劃在五年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基本翻一番達1萬元左右。這個目標的實現,依賴改革的推進。
“‘十二五’規劃提出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而位列首位的是轉變政府職能。”全國人大代表石泰峰認為規劃的這一安排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說,“十二五”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政府自身的改革。“有形的手”要克服慣性,進一步從市場競爭領域退出,讓“無形的手”充分發揮作用。
“十二五”規劃綱要在部署財稅體制和資源價格改革時,提出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權限,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
對此,代表委員認為,這是分稅制以來財稅體制的重要變化。“改革將有助于解決地方政府事權和財權不對稱問題,有助于從源頭上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對上項目、賣地的沖動。而資源價格和稅收的適當提高,可有效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勢頭,是轉變方式最有力的‘經濟武器’。”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艾洪德說。
深化沿海、擴大內陸、加快沿邊,規劃綱要為“完善區域開放格局”勾勒了一幅藍圖;
培育出口競爭優勢、提升進口綜合效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規劃綱要為“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開出“藥方”;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出一入”間為中國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順應了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認為。他說,不沿邊、不靠海的四川,“十二五”期間決心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通過加快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將昔日的“蜀道難”化為“蜀道通”。
“關鍵是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開放才能為大發展帶來更多的資源要素,帶來更多的發展條件,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黃小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