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榆林學生奶事件終于塵埃落定,相比近期的眾多食品安全事件,這一次的結果還是令人欣慰的。據媒體報道,在榆林學生奶事件發生后第三4天,榆林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于26日分別出具了檢驗報告:蒙牛學生奶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有關專家特別指出,牛奶本身沒問題,部分學生出現不適癥狀是因為首次飲奶出現乳糖不耐癥,空腹飲用更加重了這一后果。
兩家權威機構的檢測報告無疑及時為蒙牛產品正了名,這在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成為全民關注售點的當前,對于重塑中國食品安全信心,穩定公眾的恐慌情緒多有所助益。
這次榆林小學生喝奶引起不適,元兇是“乳糖不耐癥”。所謂乳糖不耐癥就是缺乏乳糖酶或其活性不足所造成的難以分解牛奶蛋白而引起的一種過敏狀況,用老百姓的俗話講就是“喝牛奶肚子疼”。不過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飲奶量的逐年增加,國人對牛奶的吸收性與適應性普遍增強,“喝牛奶肚子疼”已較為少見。而這次榆林地區的小學生喝奶不適,更多少是因為榆林地區的貧困學生日常飲奶太少,且沒吃早餐空腹飲用所造成的。
反思整個事件,我們也看到在近期“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公眾心理承受能力快到極限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與大型企業在應對食品安全事件方面也更加成熟與開放。自22日,陜西榆林市榆陽區魚河鎮中心小學學生因飲用學生奶后出現集體不適,被送往醫院治療。當地政府啟動公共衛生緊急預案,蒙牛也派出十多名工作人員在榆林配合當地政府和醫院的工作。雖然22日當晚,大部分學生身體狀況就無異常,返回家中。但榆林學生奶事件一時間被放大到許多,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風聲鶴唳之下,在沒搞清“喝牛奶肚子疼”的真正原因,就被冠以了“學生奶中毒門”的種種推測。這也從側面說明,食品安全已成為全社會的心理軟肋,再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榆林這次學生奶風波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也需認識到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生產、配送、銷售等諸多環節需統一考慮。根據《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運行模式與扶植政策調研總報告》顯示,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自2000年啟動來,目前已在全國170多個城市和地區、1萬多所中小學及幼兒園中展開,受惠學生達500多萬人。雖然蒙牛學生奶在全國日飲用量已達到205萬份。全國每三名在校飲用的學生中至少有一名在喝蒙牛學生奶。但榆林這次事件也說明,光有學生奶是不夠的,不能讓孩子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空腹喝牛奶,學生奶計劃也需與兒童營養水平的全面提高相結合。
作為一家大企業,蒙牛這次經受住了考驗。我們更希望所有食品企業能真正認識到大企業要有大安全,大企業要承擔起大責任。樹立起長久的食品安全意識,進行產業鏈上的改進和提升,才能更好的發揮在食品安全經濟中的主體作用。
來源:千龍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