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一艘清漂船在三峽大壩壩前水域清理漂浮物(2010年10月24日攝)。
新華網武漢6月21日電題:長江中下游旱澇連災并非三峽工程“誘發”--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回應三峽工程利弊之爭
新華社記者沈翀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持續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區發生劇烈的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事件,再度引發了對三峽工程的利弊之爭。為此,記者日前專訪了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
長江中下游旱澇連災是氣候原因造成
記者: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嚴重干旱與當前的局部洪澇是三峽水庫“誘發”的嗎?
蔡其華:去年10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持續嚴重偏少,造成江河湖庫水位普遍偏低,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發生秋冬春夏四季連旱的特大干旱局面,干旱范圍之廣、時間之長、抗災之急,歷史罕見。
降雨持續嚴重偏少的原因是受赤道東中部太平洋拉尼娜現象影響,今年以來大氣環流系統異常顯著,南方熱帶系統偏弱,北方冷空氣活動勢力強大,流域水汽輸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長江流域降雨偏少四成,其中長江中下游偏少五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
近期局部洪澇的原因是進入6月份后,長江流域處于主汛期,多個地方發生局地強降雨,致使流域內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四川、安徽、重慶等省市發生局地洪澇災害,但長江干流及主要大支流汛情平穩。造成6月3日以來四輪強降水的原因是冷暖氣流交匯造成。
記者:長江流域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否意味著三峽工程正在改變流域高空天氣形勢?
蔡其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導致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06年川渝出現罕見大旱,2007年重慶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長江中下游大旱,均屬極端天氣事件。從天氣成因來看,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是從地面到約5500米之間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三峽大壩壩高僅185米,相對于5500米來說是一個微量,不至于對長江流域高空天氣形勢產生影響。部分地區大旱屬降雨特枯年份發生的自然現象,與三峽水庫無關。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發可能使得水庫周邊地區濕度有所增加,這對干旱而言屬正面效應。
記者:三峽工程在今年應對旱澇連災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蔡其華:今年前5個月,三峽水庫水位從175米持續消落,長江防總調度三峽水庫共向下游補水約195億立方米。尤其是5月以來,為應對長江中下游持續干旱,支持中下游沿江地區抗旱引水,長江防總先后四次加大三峽水庫下泄流量,共向下游補水44億立方米。
據測算,因三峽水庫補水,長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其中4月、5月抬高荊江河段水位0.9米到1.2米,抬高長江中游干流水位0.7米到1米,抬高長江下游干流水位0.6米到0.9米。
補水不僅解決了因水位下降而導致的湖北觀音寺、顏家臺閘移動泵站不能在固定基座上設置的困難,而且降低了沿江城鎮應急取水泵站和電灌站的揚程,有效提高了取提水效率。同時,補水還使航運船舶裝載率提高,中游河段航運運輸成本下降約10%,并且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對中下游河道、湖泊等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取得了較好的供水、灌溉、航運和環境等綜合效益。
在防汛方面,入汛以來,長江上游尚未發生較大洪水,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還沒有機會發揮,但已為攔蓄上游洪水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長江防總正嚴陣以待,長江上游一旦發生洪水,將通過科學調度,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