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車主告訴記者,當時的積水大概漫到腰部,已經淹到汽車的后視鏡了。
8月9日傍晚6點左右,強降雨又一次傾城而下,北京再次變成一片澤國。連著三場大雨,都讓北京發生內澇,很多市民對此表示難以理解。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說,6月23號那場雨,最大的雨量是214毫米。降雨的面積比較大,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積是120平方公里。
王毅告訴記者,在6月23號的這場大雨中,北京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已經達到了百年一遇的標準。北京的基礎建設,尤其是地下管網的排水能力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說,北京市環路的排水標準是一年一遇,地下排水管道能抵御每小時36毫米的降雨。
目前北京的大部分地下排水管道使用的防汛標準是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而只有天安門、奧林匹克公園等一些重點地段才是五年一遇的防汛標準。
在“6.23”暴雨那天,位于北京西南三環的豐益橋是積水最嚴重的橋區。
北京排水集團管網分公司副經理李小恒告訴記者,6月23日那天的雨特別大,水位上漲的非常快,豐益橋泵站是87年設計的,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周邊的地理環境和地貌都發生很大的變化。現在這個橋區的水量比原來設計時要大很多。
豐益橋泵站的展板上顯示,北京市排水集團管轄的77座泵站中,標準最高的5年一遇的泵站只有4座,它們對于積水的抽升強度是每小時56.1毫米;3年一遇的泵站有21座,其抽升強度為49.62毫米;2年一遇的泵站有47座,抽升強度為44.52毫米;1年一遇的泵站有5座,抽升強度為35.82毫米。
據了解,在6月23日和7月26日的這兩次降雨中,很多局部地區的降雨量都達到了60至100毫米以上。
北京排水集團管網分公司副經理李小恒說,現在的標準還是當年蘇聯專家遺留下來的,現在城市發展很快,但是泵站的設計標準的提高,相對來說滯后了一點。
確實,北京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頻頻出現城市內澇的情況,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卻始終沒有得到明顯提升。下面是當時的情況。
2004年7月10,北京西三環航天橋、蓮花橋等41處主要路段出現嚴重積水,城市交通陷于癱瘓。據當時北京市民所說:“車是漂過來的,車底下都是水,座上都是水。”
2006年7月31日,迎賓橋下積水深達1.7米,首都機場高速完全癱瘓,多趟航班延誤。
2007年8月1日和6日,北三環安華橋下,兩次發生嚴重積水,多處地段交通癱瘓。
2008年6月13日和7月30日,知春路等十余處重點路段發生嚴重積水,交通癱瘓。
2009年7月30日晚,南池子、廣渠門、和平西橋等多處路段嚴重積水,交通癱瘓。
近年來,北京逢雨必澇幾乎成了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