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資料館工作人員在取拷貝。

《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照

《漁光曲》劇照
德國導演弗里茨·朗拍攝于1927年的經典影片《大都會》,經過精心修復,9月上旬首次以全新面貌與北京觀眾見面。對于喜歡老電影的影迷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好消息。事實上,關于老電影的修復和放映,近年來正在成為一個悄然興起的話題。
今年4月,修復版《倩女幽魂》登上內地銀幕,重現當年張國榮的風采。此前的修復版《東邪西毒》在國內院線的上映,也給觀眾帶來過一陣懷舊沖動。而國產電影修復計劃的開啟,更成為今年6月舉行的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大新聞,按照這項計劃,3年內將有10部中國膠片老電影被修復,其中包括《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麻雀與烏鴉》等經典影片。
在中國電影史上,誕生過眾多好電影,給幾代觀眾留下過深刻印象。但時至今日,那些老電影的現狀和命運不容樂觀,修復或者說搶救老電影,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現狀:上萬部老電影急需修復
目前,老電影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國電影資料館是國內收藏電影拷貝最齊全的館藏單位,收錄國產電影拷貝總數在2萬7千部到2萬8千部之間。各個年代的影片都有收錄,其中有三分之一是1949年以前拍攝的老電影,現存最早的影片是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
據中國電影資料館技術部副主任左英介紹,1958年電影資料館成立后,開始建立電影素材庫房,在西安、北京各設一座,西安庫房用來保存電影原始素材,北京庫房則存放電影拷貝。“庫房設計得非常牢固,是按照防核爆技術建造的。因為膠片不能在常溫下保存,庫房溫度要控制在5攝氏度左右。”左英說。資料館庫房建成后,保管條件較好,因此,1958年后電影拷貝的保存相對比較理想。
相比之下,1958年以前的老電影拷貝如今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電影資料館建立之初,收集到的拷貝,多數經過多次放映,膠片有瑕疵、損傷,當時未能及時修復,入庫這些年,畫質和音質都損壞得比較嚴重。以1934年上映的經典老片《漁光曲》為例,該片原版膠片在戰火中遺失。目前電影資料館僅有一份當年的拷貝,但拷貝情況十分糟糕,不僅存在劃痕,而且部分片段缺失。這類老電影拷貝就在急需修復之列。
其實,老電影的修復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此后,修復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據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室副主任黎煜介紹,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曾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老電影復制工作,絕大部分易燃膠片都被轉換成安全膠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采用的都是易燃膠片,在溫度合適時很容易自燃,所以,膠片著火是常有的事。”此外,電影膠片還容易風化、脆裂、發霉、板結,這些都需要工作人員精心維護。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電影資料館開始嘗試把膠片電影進行數字化轉換。2005年,電影資料館啟動了一個龐大的修復計劃,由國家投資2.8億元,計劃修復5000部電影。其中,先由專家挑選電影史上各個年代較有代表性的150部影片加以精修。左英透露,投資中約1.2億元用于設備購置,其它用于具體修復工作。“購置設備、建立工作室花了很長時間,真正開始修復是在2007年,比預想要晚兩年。今年年底會修復4000多部影片,預計明年年底會完成該項修復計劃。”
算賬:每部成本約30萬元
今年4月底,1987版《倩女幽魂》經過近一年的修復在北京首映,當放映廳里回響起那首經典主題曲時,現場觀眾無不激動萬分。投資人吳思遠雖然不肯透露修復該片的具體費用,但他告訴記者:“起碼是200萬元人民幣。一般而言,看你的要求怎么樣,你要把它修補得非常好,就要花更多的錢。”
這一說法得到了專業人士的佐證。修復老電影的成本主要取決于修復者希望達到的程度,像美國修復重映的《白雪公主》,花費達300萬美金,而國內修復《西安事變》也花了70萬元。據了解,影片修復的成本主要在于修復設備的采購和聘請高素質修復人才,全套最高效的影片修復設備就需數千萬元。
左英介紹,修復一部電影至少需要8道工序,非常繁雜。目前,對老電影的修復主要還是在數字拷貝上。“不是不能直接在原版膠片上修復,而是為了不破壞它的原貌。”他解釋,原版膠片是歷史文物,對它進行修復,其實也是一種破壞,而在數字拷貝上進行修復則更加靈活,萬一出錯也可以進行修改。
修復老電影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電影資料館從前期到后期所有參與修復老電影的大約有70余人。由于工作繁瑣,一天下來,一個工作人員一般只能完成100到200幀的畫面修復,而一部90分鐘的電影,大約有129600幀畫面。黎煜表示,一部保存十分完好的電影,簡單修復需要一到兩個星期。“但是,要想達到一定的美學標準,一幀一幀地精細修復,一部電影起碼要用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
譬如老電影《漁光曲》,破損非常嚴重,經過近兩年時間才修復完畢。“這部影片拷貝中間經常缺失幾秒或十幾秒畫面,需要我們用電腦特技進行修復還原。幸好老電影的場景比較簡單,用電腦還原還不是太困難。”左英說,根據一部電影損傷程度的不同,修復成本也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電影資料館迄今在每部電影修復上的投入是30萬元左右。對比國際上每部8萬美元的均價,這已經是個很“節約”的數字。
“現在從事老電影修復工作的人才非常稀缺,國內能夠主持修復工作的人才不超過10個,底下干活的也不超過100個。”左英大為感慨,“這項工作干起來很枯燥,社會地位也不是很高,不像歐美國家的同行那樣受人尊敬。另外,年輕人都喜歡拍電影,搞創作,不太喜歡做這種耗費心力的修復工作。”
更要緊的是,目前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沒有設置專門的電影修復專業,即便是電影資料館的修復人員也大多是半路出家。“我原來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從事這行之后,還專門去北京師范大學修過美術專業。”左英介紹,電影修復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不僅要對電影藝術有很深刻的了解,還要對電腦技術及膠片的物理化學性質有所了解。
“做修復的技術人員,電腦技術一般都不錯,但美學修養可能還有所欠缺。特別是老電影的拍攝手法、藝術內涵,跟今天都不太一樣,技術人員在修復時可能就會跟原片有所偏差。”左英就曾遇到類似問題,修復《梁山伯與祝英臺》后,有老觀眾覺得畫面太亮,說原片不是這個樣子。后來,找到該片創作人員,才知道過去用的攝影機沒法把畫面拍得很亮。
其實,老電影修復也是一種再創作的工作,如果能聯系上當年的導演、演員,了解他們當初創作的想法,會對修復有很大幫助。左英無奈地表示,不少老電影都存在片段缺失的問題,很難找到原始拍攝素材進行補充。同時,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影片的主創人員也已經陸續離開人世,對于影片原本所要表達的意思,影片修復人員已經無法追溯。
是保留老電影的原貌還是對損壞片段進行后期補充?這也是修復人員很糾結的一個難題。“目前國內缺少一支專家隊伍對老電影修復進行指導,也沒有確立一個具體的修復標準,修復人員只能自己摸索。”左英說,未來資料館打算招一批專家對老電影進行藝術研究,建立一個修復的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