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用于農村放映,無緣城市院線
2009年,王家衛修復的《東邪西毒》在國內院線上映,取得3千萬元票房,讓大家看到了老電影的商業潛力。同年修復的老電影《孔夫子》,也讓導演費穆的名字再度引起公眾關注。但是,很多修復完成的老電影卻仍然躺在資料館的庫房里,比如完成了精細修復的《漁光曲》和《小城之春》,既沒有機會走進院線,也沒能在電視臺播出。
修復后的老電影怎樣才能與影迷見面?記者從中國電影資料館了解到,目前這些修復過的老電影主要是在一些農村進行公益放映,城市主流院線卻與此無緣。此外,還有一部分電影每年都會參加國外影展,宣傳中國文化。“國外比較關注中國上世紀30年代的片子,其實六七十年代的片子也有很不錯的,但關注度明顯較低。”左英解釋,一些不知名的老片子修復完了,就放在那兒,只有研究電影的專家會看,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
前幾年,國內經典老片的工作主要放在修復上,缺乏商業宣傳和運作,很難通過商業行為收回修復成本。“其實商業運作并不難,老電影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挖掘,可以用于宣傳文化活動。”左英認為,比如老電影里有大量關于婚喪嫁娶的情節資料,反映當時的歷史文化環境,如果認真加以挖掘,會有很高的社會和商業價值。
記者了解到,經典老片的商業價值在北美和歐洲都被運用得比較成熟。國外老電影經過修復后,主要通過公益與商業相結合的影展收回成本。在意大利,很多奢侈品牌贊助老電影修復,看中的就是老電影的歷史文化內涵。左英表示,中國電影資料館也在考慮和探索修復老電影的商業運作。特別是在完成了5000部修復計劃之后,下一步準備重點投入到精品電影修復計劃中,擴大宣傳,展現中國電影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老片史話
左翼老電影得到較好保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早期電影都面臨大量遺失的困境。即使在對電影保護極其重視的美國,1950年以前的電影膠片也有一半去向不明。因為各種原因,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很多電影膠片都已不知所終。1958年中國電影資料館成立后,工作人員才開始收集老電影膠片。有許多老電影,目前已無法看到。
據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沒有電影資料館,幾乎所有完成片的膠片和放映拷貝,都存放在各個制片公司自己的庫房里。1937年日本軍隊進攻上海,日本飛機對閘北、虹口一帶的華界進行狂轟濫炸。當時中國主要電影制片企業的庫房和片場差不多都集中在那里,所以損失非常巨大。那場戰爭對電影資料的破壞可以說是空前的。
老電影膠片的損毀并不全是因為戰爭,國內對史料的保護也做得不好。1949年后,新中國政府成立了電影局,對老電影膠片進行貯存和管理,要求各地方電影發行公司把庫存膠片全部上交北京。所以,在其他城市,包括上海在內,很難從民間找到老的電影膠片。當時,電影局要求對這些老電影進行鑒別,把它們分成不同類型對待,比如分成進步影片、落后影片、反動影片等,后兩種都被認為沒有什么價值,沒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有的發霉變質,有的被拉出去銷毀。那些進步電影大多受到比較好的收藏和保護。這也是現在的中國電影資料館仍能找到許多上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或進步電影的原因。
當然,絕大多數老電影膠片的散佚和損壞也和它的物質介質有關,當時普遍采用的硝酸片基,易燃且脆弱,對時間、溫度、濕度都很敏感,如果得不到適當保護極容易變質和損毀。石川解釋,中國電影資料館1958年成立,才建起片庫。在此之前,膠片是談不上什么保護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太窮,且剛剛結束了戰亂和動蕩,缺少保護的資金和條件,再加上人們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所以,對舊膠片的保護幾乎是當時人們不曾考慮的一個問題。
國外現狀
歐美修復老電影標準完善
老電影的修復是一個世界性課題。1973年,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的默片《拿破侖》修復后公映,被視為電影修復這項事業的開啟。也是從這時開始,好萊塢的各大制片廠逐漸認識到老電影的價值,建立起各自的影片資料庫。1975年,美國人開始修復由弗蘭克·卡普拉制片的傳奇影片《消失的地平線》,當時,這部片子的正片和劇照在全美蕩然無存,不得不從英國和加拿大找來拷貝。整個修復持續了13年。不幸的是,拷貝里的若干段落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修復版里插入若干描述劇情的黑卡字幕,這種方式日后成為默片修復里常用的手段。2009年,《孔夫子》修復時也采用了這一手段。
關于電影修復,最有說服力的案例是修復版《大都會》。該片的膠片曾經散落丟失,2001年,德國茂瑙電影基金會以當時能夠搜集到的所有影像素材,修復了畫質精美的《大都會》,這個版本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褒獎。7年后,阿根廷電影博物館意外找到一部《大都會》的老拷貝,時長210分鐘。2008年,德國茂瑙電影基金會根據該拷貝制作了修復版,片長近2個半小時,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修復版本。
如今,歐美各國都很重視老電影的修復,但情況不同。左英介紹,美國的電影版權主要由好萊塢幾大公司擁有,各公司自己決定修復老電影,怎么修都有自己的標準。而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主要由政府機構主持修復老電影,制定了嚴格的修復標準,當作一項嚴肅的學術工作來對待。美國、意大利等國還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進行修復教學,培養相關人才。而且,修復的目的是為了放映,絕不是閉門造車。此外,國外電影機構對中國老電影的發掘、修復和推廣,已經走在中國前面,英國、意大利都曾修復、展映過中國的經典老電影。
相關鏈接
庫存老電影重在調控溫濕
目前,損壞影片表現出來的主要現象是:褪色、撕裂、劃傷、畫面剝落、臟點、霉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酸化、聲道受損等。中國電影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樹新介紹,保存電影膠片最主要的是控制溫度、濕度,有非常嚴格的國際標準。庫房最佳溫度是零下10攝氏度,但耗電量很大,國內一般調控在5攝氏度左右。另外,彩色片、黑白片和易燃片溫濕度要求有所不同。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尚不存在可以永久保存影像的介質。可推斷的最高保存年限為1250年。至于影片的修復工作,一般分為8個階段,即素材整理、素材清潔、素材數字化掃描、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數字中間片修復、聲音掃描及數字修復、影片聲畫合成、影片輸出。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