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5日是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的第三天,100多名編輯記者分成十個小組,分別到吳起縣和延長縣的農村體驗生活。他們住進農戶,走進田間地頭,與老鄉拉家常,所見所聞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革命老區農村發生的新變化。
第四組人民日報冀業:“新農村建設救了我的命”
“延安行”入戶住村兩天來,革命老區新農村建設的新容新貌,顛覆了許多青年編輯記者心中延安農村的傳統印象。到處充滿了盎然生機的延安農村,讓年輕人們充滿著新鮮感,部分小組今天參觀了百姓曾經居住的農村舊居,深刻感受到了黨的惠農政策給基層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8月5日,延安延長縣羅子山鄉東塬頭村民小組,住在新村址的編輯記者田間勞作需路過舊村,新舊兩村址的條件可謂天壤之別——

青年記者在延長縣東塬頭村學做農家飯準備早餐。人民日報記者冀業攝

青年記者在延長縣東塬頭村果園學習果樹拉枝技術。人民日報記者冀業攝

青年記者在延長縣東塬頭村果園實踐果樹拉枝技術。人民日報記者冀業攝
青年記者在延長縣東塬頭村參觀舊村。人民日報記者冀業攝

延長縣東塬頭村王瑞平家崩塌的危窯。冀業 攝

王瑞平的妻子白延娃在新居窯洞前。 冀業 攝
新村一排排嶄新的紅磚窯洞、平整的柏油馬路兩旁樹立著太陽能路燈和青松、高效的集中供水設備、順暢的排水渠、先進的太陽能熱水器和沼氣設備已進入農民家庭;舊村則是依山而挖的散落各處的土窯洞,許多土窯破爛不堪、布滿裂縫,沿著塬坡的山路彎曲陡峭,雨天則泥濘不堪。
“我剛從舊土窯搬到咱們新村不到一個月,土窯就坍塌了,是新農村建設救了我的命啊!”47歲的村民王瑞平指著已經崩塌的住了四十多年的土窯洞,仍然心有余悸。
由于東塬頭舊村許多土窯已成為危窯且村民無力維修,2006年起,延安新農村建設的扶貧搬遷工程將這里列為試點。
“國家給我們每個搬遷戶1萬元,并且每戶每人再補助兩千元,我們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不到兩個月,新村的紅磚窯洞便建了起來,全村一百多人通過參加修建還掙了十幾萬元,大家沒怎么花費就住上了以前幾十年不敢想的好房子啊。”村黨支部書記王福財感慨到。
舊村搬遷前,全村百姓最大的生活渴盼就是安居。“以前我們住都是問題,哪還有心思想什么門道去致富。”王瑞平的妻子白延娃給記者算起了帳,“住土窯時家里人均年收入也就兩三千元,到了新村,心思全用在致富上,我們搞特色果業、挖藥材和野菜、蝎子養殖,現在已經年收入超萬元了。”
“安居才能樂業。黨的新農村政策給我們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大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村支書王福財說,王瑞平今年七一前已被批準為預備黨員,實現他成為一位帶頭人領著大伙兒致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