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實力的國際影響與日俱增,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尚未與此比肩同步。為什么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國際話語權?話語權的實質和決定因素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不久前,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與察哈爾學會共同舉辦“中國公共外交:話語權視角”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多位專家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10月1日,中國館前的旗林廣場上,五星紅旗格外醒目。 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外大學生參加二〇〇八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西安分會。人民圖片

2010年6月18日,意大利維羅納,古典歌劇《圖蘭朵》揭開維羅納夏季歌劇節的序幕。 人民圖片
國際政治漸成“話語權政治”
話語權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豐富的內涵中包括對議題的設置、對規則的制定,話語權甚至意味著使其他的表述和看法失去合法性
趙可金(清華—卡內基中心副主任):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政治權力斗爭不僅圍繞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等傳統硬實力資源展開,而且圍繞價值觀、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等軟實力資源展開。無論是硬實力的競爭,還是軟實力的競爭,有關各方越來越把角逐國際話語權和合法性擺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圍繞話語權展開的競爭越來越成為當今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現象。諸如恐怖主義的概念界定、國際人權準則和人道主義干預、氣候變化和國際溫室氣體減排標準、匯率爭端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案,以及在利用核能與防擴散等問題上的爭斗,幾乎無不首先表現為國際話語權之爭。無論是美國、俄羅斯等處于國際政治舞臺中心的大國,還是挪威、新加坡等小國,甚至連原先不屬于國際政治游戲場中的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媒體等,無不把謀求左右國際輿論導向的話語權作為角逐的主要目標之一,并積極謀求將自己的特定話語鞏固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游戲規則。從某種程度上說,國際政治日益變成了“話語權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