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5種片面觀點
話語權同“話語權利”、“權力話語”、“媒體權”、道德水準和文化實力、“外交能力”之間沒有絕對等號
趙可金:中國當前對國際話語權的認識還存在以下5種片面觀點:一是將話語權當作“話語權利”,認為只要有權利講話,就會有話語權。此種看法是不準確的,對西方話語的片面道德批判也是不適當的。西方國家的話語權絕非僅僅取決于壟斷話語權的地位。話語權的核心是權力關系,話語權的本質不是“權利”,而是“權力”。
二是將話語權當作“權力話語”,認為只要國家實力增強了,話語權隨之增強。事實上,話語權與經濟、軍事實力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邏輯相關性,實力弱的一方也可能比實力強的一方更有話語權。
三是將話語權當作“媒體權”,認為誰只要掌握媒體權,誰就會掌握話語權。誠然,中國國際話語權不足確實部分受到媒體的影響,如對外傳播力不夠、語言障礙、在國際議題的設置上缺乏主動性等,但根本上并不取決于媒體。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盡管美國掌握著全世界最龐大的媒體機器,2001年以來對中東地區明顯加大了媒體傳播的投入,但2001年以來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卻迅速上升,美國在該地區的話語權受到重大損傷。
四是片面地認為話語權取決于道德水準和文化實力,只要復興一國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就會增強話語權。毋庸諱言,一個國家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是獲得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條件,但僅靠提高文化和道德水平不必然導致話語權增強,須知文化和歷史的魅力是不會自動轉化成國際話語權的。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要想轉化成為話語權還需具備戰略支點,要通過外交、外貿、外宣、國際民間交流等眾多渠道,將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國界交流整合起來,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才能將文化軟實力優勢轉化為話語權優勢。
五是將話語權當作“外交能力”,認為話語權取決于政治操作和理念貢獻,只要提升外交能力,就會增強話語權。此種看法部分抓住了話語權的關鍵,亦即話語權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博弈,政治目標越清晰,體系越完備,信譽越強,國際話語權會越高。然而,話語權問題涵蓋的范圍要比政治和外交事務的范圍要大得多,僅僅靠政治操作和理念貢獻,短期可能會帶來話語權的提升,長期則不能鞏固話語權。中國不僅要在政治上敢于確立話語權,而且還需要在經濟上、社會上和文化上配套進行,為話語權夯實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總之,只有在理論上澄清對話語權的片面認識,明確話語權的內涵和本質,遵循話語權的一般規律,制定正確的話語權戰略并付諸實施,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一個國家話語權的提升。
|